撰文/吴洵萍
很多人刷牙时发现牙刷上有血,或漱口时吐出淡红色泡沫,往往只是一笑了之,认为这只是“火气大”或“上火”的表现。然而,牙龈出血其实是口腔健康发出的警告信号,背后可能隐藏着牙龈炎、牙周炎,甚至全身性疾病的初期征兆。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年人牙龈出血的发生率高达80%以上,然而真正重视并及时就诊者却寥寥无几。人们对口腔问题的忽视,很容易让小问题积累成大麻烦。
牙龈出血背后的真相:不仅是“上火”
牙龈出血是一种常见现象,很多人会在刷牙、咀嚼或使用牙线时发现出血,甚至在没有明显刺激的情况下也可能出血。虽然不少人将其归因于“上火”或轻微不适,但事实上,牙龈出血往往是口腔健康问题的早期信号。最常见的原因是牙菌斑长期堆积,导致牙龈炎或牙周炎。食物残渣和细菌形成的菌斑会附着在牙齿和牙龈交界处,若清洁不彻底,菌斑中的细菌会刺激牙龈,引发炎症,导致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出现轻微接触即出血的情况。若炎症持续加重,还可能波及牙周深层组织,造成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
除了局部感染,牙龈出血有时也反映了全身性问题,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等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引发的免疫力下降、维生素C缺乏导致毛细血管脆弱,以及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等。
除了出血,这些口腔信号也值得注意
口臭持续存在:偶尔的口气可能源自饮食或胃肠问题,但如果早晚刷牙后仍有明显异味,可能与牙龈炎或牙周炎有关。牙周袋内的厌氧菌在代谢过程中会释放硫化物,引发持久口臭。
牙龈红肿、压痛:正常牙龈颜色应为粉红色,质地紧实。如果牙龈呈深红色、肿胀、触痛或出现“浮出牙面”的现象,说明存在明显炎症反应,尤其在智齿萌出期或牙石较重区域更为常见。
牙缝变大、牙齿松动:这是典型的牙周组织破坏信号。随着牙槽骨吸收,牙齿会逐渐失去支持,表现为牙齿间隙变大、移位、咀嚼无力或明显松动,严重者甚至自行脱落。
咀嚼疼痛或冷热敏感:如果牙齿在咀嚼时出现隐痛,或遇冷遇热即感刺激,可能是牙龈退缩、牙本质外露或牙髓炎的信号,需要牙医进一步检查。
牙龈颜色暗淡、易出血但无明显肿痛:这种情况常见于慢性牙龈炎,患者常因症状轻微而忽视,但实际已存在长期炎症,应尽早处理以防恶化。
日常口腔护理的五大关键点
正确刷牙,选用适合的牙刷:每天早晚各刷牙一次,每次不少于两分钟,采用巴氏刷牙法,牙刷与牙龈呈45度角,短距离水平震动后向咬合面扫刷,确保清除牙龈沟内菌斑。建议选用软毛、小头牙刷,避免用力横刷。
配合牙线或间隙刷:刷牙不能清洁牙缝内菌斑,必须每日使用牙线清理牙间隙。牙列稀疏或牙缝较大者可使用间隙刷辅助,防止食物残留引发炎症。
定期洗牙: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专业洗牙,彻底清除牙石和深层菌斑。洗牙不仅不会“伤牙”,反而是牙周治疗的基础措施。
控制糖分摄入,避免频繁进食:过多糖分是细菌滋生的温床,频繁进食(特别是含糖零食、饮料)会使口腔长时间处于酸性环境,增加菌斑形成风险。
定期口腔检查:即便无明显不适,也应每年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及早发现问题、预防未发之患。特别是孕妇、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应建立定期随访制度。
牙龈出血后应如何应对
若出现反复牙龈出血,首先不应盲目用药或自行更换牙膏,而应前往正规口腔医疗机构检查原因。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若由牙龈炎或牙周炎引起,通常需进行牙结石清除、局部消炎处理,并指导患者建立规范的刷牙和清洁习惯;如果是刷牙过猛或牙签损伤等局部创伤导致,一般在去除刺激因素后可自行恢复;若牙龈出血与全身性疾病有关,如血液病或糖尿病,则需联合内科医生进行系统评估和治疗;对于妊娠期女性,由激素变化引发的牙龈炎在产后大多会有所缓解,但孕期也应接受温和的牙周清洁和医生指导。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牙龈出血、口臭、牙齿松动等看似微不足道的表现,往往是身体发出的早期信号。及时识别这些“信号灯”,比等到牙齿松动、牙龈萎缩再治疗,要轻松和有效得多。养成良好的清洁习惯、定期体检、科学对待每一次牙龈异常,是对自己健康最基本的负责。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