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苗静蕾
提到X线、CT检查,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有辐射,会致癌”,甚至因此抗拒必要的检查。其实,了解辐射的科学知识后,完全没必要谈“辐”色变。今天本文就来揭开X线、CT辐射的真相。
辐射从哪来?先懂成像原理
X线和CT的辐射均为电离辐射,成像原理与阳光穿透玻璃相似。X线穿过人体时,因骨骼和软组织对辐射的吸收差异,在胶片或探测器上呈现黑白灰不同影像;CT则通过X线环绕人体旋转扫描,经计算机合成断层图像,实现“分层看诊”。二者属于电磁辐射,仅高剂量才可能损伤人体细胞DNA。医疗检查的辐射剂量严格受控,实际风险远低于公众认知。
辐射剂量有多大?用数据打破误解
1.日常生活中的天然辐射
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天然辐射:坐飞机1小时约0.005mSv,住花岗岩建筑的房子每年约0.2mSv,吃香蕉(含钾-40)每年约0.07mSv。天然本底辐射年均剂量约2.4mSv,医疗检查辐射剂量与之相近。
2.常见检查的辐射剂量对比
胸部X光:约0.02mSv,相当于坐4小时飞机的辐射量。
胸部CT:普通平扫约2~10mSv,低剂量CT(肺癌筛查)可降至1mSv 以下,相当于半年天然辐射量。
头部CT:约2mSv,相当于戴10年夜光手表的辐射(老式夜光表含镭)。
腹部CT:约5~10mSv,相当于吃2000根香蕉的辐射。
3.危险剂量的边界在哪
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规定,公众年额外辐射剂量不超1mSv,职业暴露人员年均不超20mSv。单次CT检查剂量远低于危险阈值,仅频繁大剂量检查(如一年内10次以上腹部 CT)才可能提升致癌风险。
辐射的真实风险:概率与剂量的关系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分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需超阈值才发生,如皮肤红斑(阈值约2000mSv)、放射性肺炎(阈值约5000mSv),医疗检查剂量远低于此。
随机性效应:包括致癌、遗传风险,虽随剂量上升,但单次检查风险极低。以胸部CT为例,致癌概率约1/20000,相当于开车往返京沪的事故风险。
儿童因细胞分裂活跃对辐射更敏感,但正规医院会将儿童CT剂量调至成人的1/3~1/2,家长不必过度担忧。
医院如何控制辐射?三大防护原则
1.时间防护:缩短暴露时长
X线与CT检查耗时极短,X光瞬间成像,CT扫描仅需数秒到几分钟。医生还会通过优化流程(如指导患者屏气拍胸片)、规避重复曝光,最大程度缩短辐射暴露时长。
2.距离防护:远离辐射源
根据“距离平方反比定律”,X线强度随距离显著衰减。检查时患者贴近设备可减少散射线,而医护人员在操作间通过铅玻璃远程观察,数米外就能将辐射剂量降至安全水平。
3.屏蔽防护:穿“铅衣”挡射线
检查中,患者穿戴铅围裙、铅颈套等装备,重点防护甲状腺、性腺等敏感器官;医护人员也会配备铅防护服,有效降低职业辐射风险。
该做检查别犹豫:利益远大于风险
1.这些情况必须做X线/CT
急性外伤:手腕摔伤疑骨折,X光可快速确诊;头部外伤昏迷需立即做CT排除脑出血。
急症诊断:突发胸痛疑肺栓塞,首选CT肺动脉造影;腹痛疑肠梗阻,CT能明确梗阻部位。
癌症筛查:50岁以上人群用低剂量胸部CT筛查肺癌,可降低20死亡率,辐射风险低于癌症漏诊风险。
2.孕妇和儿童的检查建议
孕妇:孕早期(前3个月)尽量避免腹部X光/CT,孕中晚期必要时可做(如怀疑胎盘早剥),医生会权衡胎儿风险与母亲病情,且检查时会用铅毯屏蔽腹部。
儿童:优先选择超声(如髋关节发育检查)、MRI(如脑瘤),但外伤时(如颅骨骨折)需遵医嘱做CT,不可因担心辐射延误诊断。
科学应对辐射:记住这三个要点
1.不滥检:避免非必要检查,如普通感冒无需拍胸片。
2.不拒检:医生建议的必要检查(如脑卒中CT)应及时做,延误诊断的风险远大于辐射危害。
3.去正规医院:正规医疗机构的设备符合辐射安全标准,技师会优化扫描参数,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剂量。
X线和CT是现代医学的“眼睛”,合理使用能挽救无数生命。了解辐射的科学知识,不再谈“辐”色变,才能在就医时做出理性选择,让医疗技术真正为健康保驾护航。
(单位:曲阳第一医院,省市:河北省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