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玥
抗生素自20世纪中叶得到广泛应用以来,为人类战胜诸多细菌感染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肺炎、败血症到结核病,它们都在抗生素面前显著降低了致死率。但这种药物并非“包治百病”,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或杀灭细菌,对病毒性感冒、咽炎、流感等常见疾病是无效的。遗憾的是,许多公众并不了解这一点,在没有明确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滥用抗生素成为常态,尤其是在一些农村或基层医疗点,患者强烈要求开“消炎药”时,医生往往会妥协。更有患者自行购买、存药备用,轻则扰乱菌群,重则诱发耐药。长期以来,这种普遍存在的误区在不断削弱抗生素的治疗价值,也为细菌提供了演化的温床。合理使用抗生素,不仅是对个体负责,也是对公共健康负责。
一、抗药性:细菌的“自卫进化”正悄然升级
细菌与人类的博弈远比想象中复杂。当抗生素频繁出现在它们的生存环境中,部分细菌就会“进化”出自我保护机制,例如通过改变靶点、分泌灭药酶、建立生物膜等方式逃避杀伤。这种进化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但在长期滥用、低剂量或断断续续用药的刺激下,耐药性逐步形成。一旦出现耐药菌种,不仅原有药物无效,还可能通过基因水平转移,将耐药性扩散给其他细菌,形成“超级细菌”的生态链。例如,临床上已出现多重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它们对常用抗生素几乎无动于衷,使医生陷入“无药可用”的困境。更严峻的是,这些菌种多发生在重症患者或医院环境中,极易传播,引发院感暴发。抗药性正在从隐形威胁,变为现实挑战,警示我们抗生素不能再被滥用。
二、滥用路径:不仅是你吃错了一颗药
抗生素滥用的问题不仅限于人群中的盲目服药,它的链条比想象中更长、更隐蔽。在全球范围,畜禽养殖业是抗生素使用的“大户”。为了促进生长、预防感染,大量抗生素被长期添加进饲料中,最终这些残留通过肉类、奶制品、水源进入人体,间接促使人类肠道菌群也发生耐药变异。此外,药品销售渠道的泛滥、基层处方的随意、公众对疾病认知的不足也是造成滥用的重要原因。例如,有些患者感冒后未就医,便自行服用家中存留的抗生素,或使用“上次管用”的药物,甚至缩短用药周期或擅自停药。这些行为都在悄无声息地“训练”细菌,提高其抵抗力。更令人担忧的是,抗药基因一旦被环境中的其他细菌获取,便可能成为全球传播的“生物威胁因子”。因此,抗生素滥用不只是医疗行为错误,更是一场社会行为失控所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
三、如何破局:我们每个人都是抗药性的“防火墙”
对抗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战略。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各国政府都将其列入紧急应对议程,但仅靠医疗体系远远不够。公众的认知和行动才是最前线。首先,普通人应认识到抗生素不是万能药,不能作为“感冒药”常备,必须在医生明确判断为细菌感染时按医嘱使用。切忌擅自购买、滥用或提前停药。医生也应加强处方管理,避免为迎合患者而开具不必要的抗生素,同时推进微生物检测与药敏试验,提高精准用药率。在农业和环保领域,应推动抗生素使用监管、污水处理和食品安全检测,防止耐药菌扩散。各国还需加强国际合作,追踪跨境传播菌株与耐药基因流动趋势。每一个人、每一次用药行为,都是影响未来抗生素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结语抗生素的发现曾被誉为“现代医学的奇迹”,但如今,这一奇迹正因滥用而被慢慢削弱。细菌的抗药性崛起,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设想,而是真实存在的医疗危机。如果我们继续忽视、滥用、依赖抗生素,不远的将来可能真的会回到“无药可用”的时代。对普通人来说,理性用药、拒绝自行服药、遵医嘱完成疗程,是最基本的防线;对医疗系统而言,提升抗生素管理规范、推动精准诊断,是必要之举。而整个社会也应从畜牧业、环境保护到国际合作,共同构筑起遏制抗药性的防火墙。抗生素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每一个人手中。唯有从现在做起,科学用药、守护微生态平衡,才能延续抗生素为人类保驾护航的使命,守住我们与细菌共存的底线。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市:广东省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