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芳芳
对于接受透析治疗的慢性肾病患者来说,饮食不仅是一日三餐的琐事,更是维持生命质量、延长寿命、避免并发症的关键环节。如果说透析是在为肾脏“减负”,那么科学饮食就是在为透析“加分”。然而,许多患者在面对“该吃什么、不能吃什么”时,常常感到困惑。吃得太少怕营养不良,吃得不当又怕增加毒素积聚,甚至引发心衰或高钾等风险。
透析的本质:代偿不是全能
肾脏是人体天然的过滤器,负责排出代谢废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调节血压、参与造血等重要功能。当慢性肾功能衰竭发展至终末期时,肾脏几乎丧失功能,患者必须依靠透析维持生命。目前常见的透析方式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
尽管透析能够清除体内部分毒素和多余水分,但它远不能完全替代健康肾脏的全部功能。因此,即使已经规律透析,患者依然需要严格控制饮食,减少代谢负担,维持内环境稳定,防止电解质紊乱、营养缺失或体液过载。
透析饮食的核心原则
适量的高质量蛋白:透析会导致一定量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丢失,若摄入不足,容易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免疫力下降。但过量摄入又可能增加尿素氮等代谢产物,加重毒素负担。推荐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1.0~1.2克优质蛋白,如鸡蛋清、瘦肉、鱼虾、豆腐等。相比植物蛋白,动物性优质蛋白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利用率更高,应作为首选。
限制钠盐摄入:高钠饮食会引起口渴、血压升高和体液潴留,增加透析负担。透析患者每日钠盐摄入应控制在3~5克食盐(约等于1200~2000毫克钠)。建议少用酱油、咸菜、罐头、腌制食品及含钠味精调味料。烹饪以清淡为主,利用天然食材风味增强口感,避免因“重口味”而诱发并发症。
钾的摄入要严格监控:钾是影响心脏功能的重要电解质。正常人依靠肾脏调节钾浓度,但透析患者排钾能力下降,若饮食中钾含量过高,极易引发高钾血症,出现乏力、心悸甚至致命心律失常。含钾较高的食物包括香蕉、橙子、土豆、番茄、菠菜等。可以采用焯水、浸泡等方式去除部分钾。也应避免摄入高钾饮料,如浓茶、咖啡、椰汁等。
磷的摄入要节制:磷摄入过多会导致高磷血症,加速血管钙化、加重心血管病变,同时抑制钙吸收,增加骨质疏松与骨痛风险。含磷高的食物主要有动物内脏、蛋黄、坚果、加工肉制品(如火腿、香肠)、奶酪等。建议选择低磷蛋白食材,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服用磷结合剂。
水分摄入需因人而异:透析不能完全替代肾脏排水功能,若饮水过多可能导致体重快速上升、下肢水肿、肺水肿甚至心衰。控制饮水总量是关键,通常建议每日水摄入量为“昨日透析前体重+500ml”,或者根据24小时尿量调整。可通过含水少的水果解渴,如苹果、梨等,也可含一小片冰块缓解口干。
饮食误区需警惕
误区一:“吃素更健康”:部分患者以为吃素能减轻肾脏负担,实际上植物蛋白质量低、磷含量高,反而可能引发营养不良和电解质紊乱。
误区二:“水果蔬菜多吃没问题”:虽然蔬果富含维生素,但多数含钾量高,摄入不加节制极易引发高钾。
误区三:“汤营养高,要多喝”:肉汤、骨汤虽味道鲜美,但溶解大量嘌呤、钠和磷,对透析患者弊大于利,建议避免饮用。
误区四:“中药调理安全可靠”:不少中药含有重金属或肾毒性成分,透析患者使用前必须严格咨询肾科医生。
合理饮食,从细节做起
学会看食物营养标签:尤其注意钠、钾、磷的含量,尽量选择低钠低磷食品。
建立饮食记录:记录每日摄入食物,有助于评估总营养和电解质摄入情况。
定期监测血钾、血磷、白蛋白等指标:通过数据反馈调整饮食结构。
与营养师合作制定个性化菜单:不同透析方式、不同阶段、不同基础疾病患者的饮食需求差异大,需量身定制。
透析是漫长的旅程,而饮食就是这段旅程中的指南针。科学饮食不只是控制几项数字,更是关系到透析效果、生活质量乃至生存年限的核心因素。许多透析患者之所以能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靠的不是某种“神药”,而是每天认真吃饭、用心生活。愿每一位透析患者都能掌握这门“吃”的艺术,让饮食成为透析最稳固的后盾,而不是拖后腿的负担。
(单位: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省市:河北省石家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