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PET-CT适合哪些人做?
2025-03-03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6823

撰文/焦宁唤

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是一种将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CT(计算机断层扫描)两种技术相结合的先进医学影像设备。PET技术通过检测体内放射性示踪剂的分布来反映组织的代谢活性,而CT则提供精细的解剖结构图像。两者的结合使医生能够同时获得功能代谢信息和解剖结构信息,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PET-CT的工作原理基于放射性示踪剂在体内的分布。检查前,患者会被注射含有微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药物(如18F-FDG),这些药物会参与体内代谢过程。由于肿瘤细胞等异常组织通常代谢旺盛,会摄取更多的示踪剂,从而在图像上呈现为“热点”。CT部分则提供精确的解剖定位,帮助确定这些异常代谢区域的确切位置。

一、PET-CT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PET-CT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疑似肿瘤但常规检查难以确诊的患者,PET-CT可以通过显示异常代谢区域帮助发现早期肿瘤病灶。尤其对于肺癌、淋巴瘤、头颈部肿瘤、乳腺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PET-CT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在肿瘤分期方面,PET-CT能够一次性全身扫描,发现原发灶和可能的转移灶,比传统分期方法更准确。例如,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ET-CT可以同时评估肺部原发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显示,PET-CT改变了约30%肿瘤患者的分期结果,进而影响了治疗方案的选择。

二、PET-CT在肿瘤治疗后的评估价值

PET-CT在肿瘤治疗后的疗效评估中具有独特优势。治疗后,解剖结构可能因手术或放疗而改变,CT或MRI有时难以区分残留肿瘤组织与治疗后的纤维化或瘢痕。而PET-CT通过显示组织的代谢活性,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治疗效果。例如,淋巴瘤患者在化疗后,PET-CT可以帮助区分活性肿瘤组织和纤维化组织。

对于肿瘤复发监测,PET-CT同样表现优异。由于肿瘤复发往往首先表现为代谢异常,之后才出现结构改变,PET-CT能够比常规影像学检查更早发现复发迹象。特别是对于肿瘤标志物升高但常规影像学检查阴性的患者,PET-CT常能发现隐匿性复发灶。临床数据显示,PET-CT改变了约25%肿瘤患者的复发监测策略。

三、PET-CT在非肿瘤性疾病中的应用

除了肿瘤领域,PET-CT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PET-CT可以显示脑内特定区域的代谢变化,辅助早期诊断。癫痫患者术前评估中,PET-CT可以帮助定位致痫灶。此外,PET-CT还可用于评估脑缺血性疾病和脑外伤后的脑功能状态。

在心血管疾病方面,PET-CT可用于评估心肌存活情况。对于冠心病患者,PET-CT能够区分存活心肌和瘢痕组织,这对决定是否进行血运重建手术至关重要。心肌代谢显像结合心肌灌注显像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心脏功能评估,指导临床治疗决策。

四、适合进行PET-CT检查的人群

1.肿瘤疑似患者:临床高度怀疑恶性肿瘤但其他检查未能确诊者;

2.已确诊肿瘤患者:需要准确分期或评估治疗效果者;

3.肿瘤治疗后患者:监测复发或评估残留病灶者;

4.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痴呆鉴别诊断等;

5.心脏病患者:心肌存活评估、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6.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寻找潜在感染灶或炎症部位;

7.某些特定遗传综合征患者:如Li-Fraumeni综合征等遗传性肿瘤易感综合征的筛查。

五、PET-CT检查的注意事项

PET-CT检查虽有许多优势,但也有其局限性。检查费用较高,且有一定的辐射暴露(主要来自CT部分和放射性示踪剂)。因此,需权衡利弊,严格掌握适应证。孕妇一般应避免此项检查,哺乳期妇女检查后需暂停哺乳24小时。

检查前需要禁食4~6小时(通常可饮水),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血糖控制。检查过程中需保持静止不动,检查时间约30~60分钟。检查后应多饮水以加速放射性物质排出。

六、结语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型示踪剂的开发不断拓展PET-CT的应用范围。例如,PSMA-PET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淀粉样蛋白显像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等。仪器方面,数字化PET-CT和TOF(飞行时间)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未来,PET-CT与其他影像技术的融合、人工智能辅助分析等发展将使其在精准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秦皇岛医院(秦皇岛市中医医院),省市:河北省秦皇岛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北京发布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行动计划
新一代国产通用CPU发布!性能接近国际主流产品水平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将迎首批新生,有哪些培养特色?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