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武莹
近年来,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和高龄妊娠的增多,多胎妊娠的比例明显上升。双胞胎、三胞胎甚至更多胎数的妊娠虽然让人欣喜,但其风险和挑战也远高于单胎妊娠。研究显示,多胎妊娠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远高于单胎,孕期需要更加严密的医学管理和护理干预,以保障母婴平安。
多胎妊娠意味着什么
多胎妊娠是指一个妊娠周期内,女性子宫内同时孕育两个或以上胎儿,常见形式包括双胎(最常见)、三胎或更多。根据受精方式和胎盘情况,多胎妊娠可分为同卵多胎(一枚受精卵分裂形成,常共享胎盘)和异卵多胎(由多个卵子分别受精形成,各自有胎盘)。
虽然多胎妊娠在影像学上早期即可确诊,但其随访和管理远比单胎复杂。由于胎儿数量多,母体负担更重,妊娠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并发症显著增加,需要妇产科医护团队与孕妇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度过整个孕期。
哪些风险更容易发生
早产:多胎妊娠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双胎平均妊娠周数为35~36周,三胎通常在32周前分娩。早产儿常伴低体重、呼吸窘迫、黄疸、免疫力低等问题。
胎儿发育不一致:尤其在单绒毛膜双胎中,容易发生“双胎输血综合征”,即一个胎儿供血过多,另一个供血不足,严重时威胁胎儿生存。
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由于胎盘面积大,激素水平更高,多胎孕妇发生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的概率明显上升。
贫血与营养不良:多胎妊娠对铁、钙、蛋白质等营养需求更高,若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易出现贫血、骨质疏松等问题。
羊水过多或过少、胎位不正、产后出血等产科并发症:这些问题不仅增加分娩难度,也影响新生儿预后。
孕期的医疗管理要点
更频繁的产检频率:多胎孕妇建议每2~4周进行一次产前检查,妊娠晚期可适当缩短间隔。医生将重点评估宫颈长度、胎位、羊水量、胎儿发育情况等指标。
定期超声检查:必要时进行胎儿心率监测、双顶径、羊水指数、胎盘血流监测等,以评估胎儿间的发育差异,及时发现输血综合征等异常。
早识别、早干预早产风险:宫颈长度缩短、规律宫缩、阴道分泌物变化等都是早产前兆,医生可能会给予保胎治疗、硫酸镁、宫颈环扎等处理。
高危指标监测:如血压、蛋白尿、体重增长、血糖水平、胎动情况等,均需密切随访。
日常护理与生活方式指导
均衡营养,合理体重增长:双胎妊娠期间,推荐每日额外摄入350~450千卡热量,蛋白质增加25克以上。多吃富含铁、钙、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绿叶菜、水果等。忌偏食、过量进补或节食控制体重。
适当休息与睡姿调整:孕中后期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建议每日卧床休息2小时以上。睡姿以左侧卧为宜,有助于子宫血流和胎儿供氧。
预防贫血与便秘: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复合维生素、铁剂、叶酸等营养补充剂,饮食中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通便顺畅。
保持心态平稳,避免焦虑:多胎妊娠容易让孕妇增加心理压力,建议家人给予更多理解与支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疏导或专业咨询。
避免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可适当散步、做简单孕妇体操,但避免长时间外出、提重物或剧烈活动。
分娩方式与住院时机的安排
双胎顺产:若两个胎儿均为头位,产道条件良好,可尝试阴道分娩。
剖宫产指征:包括第一胎非头位、胎儿体重悬殊、双胎输血综合征、三胎及以上等。
住院管理时机:大多数医生建议在32~34周后择期住院待产,便于密切监护和应对突发情况。
产后护理同样重要
分娩后,产妇体能恢复慢、母乳需求大、心理变化明显,需要更细致的护理。要观察产后出血、子宫复旧、伤口愈合情况;进行母乳喂养指导,必要时使用吸奶器、轮换哺乳;合理安排作息,避免熬夜与过度疲劳;关注产后抑郁表现,如产妇情绪波动大、持续低落等,应及时就医干预;家属应分担育儿压力,避免母婴护理任务全部落在产妇身上。
多胎妊娠是幸福的加倍,也是风险的叠加。要想顺利迎接多个新生命,靠的不仅是运气,更离不开科学的孕期管理、规范的医疗监护和全方位的家庭支持。医生的专业判断、护士的细致照护、家人的贴心陪伴,以及孕妇自身的信心与配合,都是通向平安分娩的关键环节。多胎宝宝的出生是一场系统与爱的协作,科学孕育,从每一位准妈妈做起。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