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唐燕凤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骨质疏松”这个词并不陌生。它常出现在老年人群体中,但事实上,骨质疏松并不是一个“只属于老年人”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逐渐下降,骨骼变得脆弱,但即使是年轻人,如果不注重骨骼健康,也可能为未来埋下隐患。那么,骨质疏松到底离我们有多近,如何从年轻开始保护骨骼健康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
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得,但某些因素会增加它的发生概率。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提前采取措施,避免骨质疏松的发生。
1.性别和年龄:女性的骨密度普遍低于男性,而且在绝经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流失速度加快。数据显示,50岁以上的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高达30%~50%。而男性的骨质疏松发病率相对较低,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也会显著上升。
2.家族史:有家族骨质疏松病史的人,患病的风险较高。遗传因素会影响骨骼的密度和强度,因此如果父母或直系亲属有骨质疏松症,那么你患病的概率会更大。
3.生活方式:骨骼在运动过程中承受一定的压力,有助于增加骨密度。长期不运动,骨骼的强度会逐渐下降。缺乏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等营养元素,骨骼的健康会受到威胁。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影响骨骼的健康,研究表明,吸烟者和酗酒者骨质疏松的风险明显高于常人。
4.激素水平: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的缺乏会加速骨密度的下降,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男性的睾丸激素水平下降,也会对骨骼健康产生影响。
骨质疏松的危害
骨质疏松带来的危害不仅是骨折。由于骨骼脆弱,患者即便是受到很小的碰撞或跌倒,也可能引发严重的骨折。最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脊椎、髋部和腕部。尤其是髋部骨折,常常需要手术治疗,且恢复期长,极大影响生活质量。根据统计,髋部骨折患者有25%可能在手术后1年内因并发症死亡,而有50%的患者将永久丧失自理能力。不仅如此,骨质疏松还可能引发“骨折连锁反应”。长期的骨折导致的疼痛、活动受限,可能引起抑郁等心理问题,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何从年轻开始保护骨骼健康
1.补充钙与维生素D:钙是骨骼的“建筑材料”,维生素D则是促进钙吸收的“助手”。研究表明,青少年和年轻成人每天需要1000~1200毫克的钙,女性超过50岁和男性超过70岁时则需要更多,达到1200毫克。维生素D的推荐摄入量为600~800国际单位(IU)。通过食物和日照可以获得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例如,牛奶、酸奶、豆腐、鱼类、蛋黄等都是钙的良好来源。维生素D则可以通过阳光照射在皮肤上合成,建议每周接受至少3次、每次15分钟的阳光照射。
2.增加负重运动:骨骼是一个“有记忆”的器官,运动时骨头受力,它就会在该部位进行“加固”。因此,适度的负重运动非常重要。跑步、快走、跳绳、登山等负重运动能够有效增加骨密度。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运动,有助于增强骨骼强度。
3.保持健康的体重:过轻或过重都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体重过轻会导致骨骼无法承受足够的压力,骨质流失;而体重过重,增加的负担可能导致骨折的发生风险。保持适中的体重,能够为骨骼提供合理的支持。
4.避免烟酒与咖啡的过度摄入:吸烟、过量饮酒和咖啡因的摄入对骨骼健康均有不利影响。吸烟会干扰骨细胞的代谢,导致骨质流失。过量饮酒则影响骨骼的钙吸收,甚至破坏骨结构。每日咖啡因的摄入量应控制在400毫克以内,相当于4杯咖啡的量。
5.定期检查骨密度:骨密度检查是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尤其是有骨质疏松风险的群体,应每2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通过及时的检测,可以评估骨骼健康状况,发现骨密度下降的趋势,提前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小结
骨质疏松并非“老年人的专属”。从年轻时开始,注重骨骼健康,合理膳食、规律运动、改变不良习惯,可以有效避免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记住,骨质疏松是一种“慢性杀手”,但它的发生是可以预防的。所以,不要等到骨折发生后才开始关心骨骼健康,而应从年轻时就开始为未来的骨骼健康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