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彭青
呼吸衰竭是呼吸系统功能严重受损的终末阶段,指肺脏无法完成气体交换,导致机体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发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随着环境污染加剧、人口老龄化及慢性病发病率上升,呼吸衰竭的潜在风险正逐渐逼近普通人。
一、呼吸衰竭的定义与分类
呼吸衰竭的本质是肺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导致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60mmHg,或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50mmHg。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以下两类:
Ⅰ型呼吸衰竭(低氧性呼吸衰竭)
主要特征为PaO2降低,但PaCO2正常或降低。常见于肺换气障碍性疾病,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水肿、重症肺炎等。此类患者因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氧气无法有效进入血液,但二氧化碳排出通常不受影响,甚至因过度通气导致呼吸性碱中毒。
Ⅱ型呼吸衰竭(高碳酸性呼吸衰竭)
表现为PaO2降低伴PaCO2升高,核心机制为肺通气不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神经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胸廓畸形(如脊柱侧弯)是常见病因。患者因呼吸肌无力或气道阻塞,无法有效排出二氧化碳,导致体内潴留。
此外,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呼吸衰竭(如哮喘急性发作)和慢性呼吸衰竭(如COPD晚期),后者因代偿机制可隐匿进展,更易被忽视。
二、身体缺氧的早期信号
呼吸衰竭是肺脏气体交换功能严重受损的终末状态,可引发全身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其潜在风险正随环境变化与慢性病高发逐渐逼近普通人。缺氧信号贯穿多系统:呼吸系统早期表现为呼吸加快、辅助呼吸肌参与,晚期出现矛盾呼吸;循环系统因缺氧刺激心率加快,严重时可发绀;神经系统则从注意力下降逐步进展至意识障碍;消化系统出现食欲减退;泌尿系统可引发肾损伤。高危人群包括COPD、哮喘等慢性呼吸病患者,神经肌肉疾病者,胸廓畸形者及免疫力低下者,感染、空气污染、药物抑制或手术创伤是常见诱因。预防需从高危人群干预(如定期肺功能监测、疫苗接种、家庭氧疗)与生活管理(戒烟、呼吸训练、营养支持)入手,急性加重期需警惕呼吸困难加重、痰液改变等预警信号,及时就医并采取机械通气支持。
三、高危人群与诱因
呼吸衰竭的潜在风险需高度警惕,以下人群为高危群体: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因长期吸烟或空气污染导致气道狭窄、肺功能持续下降,是慢性呼吸衰竭的首要病因;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的气道炎症可引发气道重塑,急性发作时易合并呼吸衰竭;间质性肺病则因肺间质纤维化导致肺泡-毛细血管膜增厚,显著降低气体交换效率;神经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肌萎缩侧索硬化)会削弱呼吸肌力量,引发通气不足;胸廓与脊柱畸形(如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限制胸廓扩张,降低肺活量;老年人群因肺弹性回缩力下降、咳嗽反射减弱,易发生肺部感染;免疫力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肿瘤化疗患者)因免疫功能受损,更易合并重症肺炎。
常见诱因包括病毒或细菌感染(如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空气污染(PM2.5、二氧化硫诱发气道痉挛)、药物影响(镇静剂、麻醉药抑制呼吸中枢)及手术创伤(全麻术后或胸腹部手术影响呼吸肌功能),均需提前防范。
四、预防与应对策略
呼吸衰竭的防治需多维度综合管理。高危人群需早期干预:COPD患者应定期监测肺功能(FEV1/FVC<70%提示气流受限),及时接种流感及肺炎球菌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慢性缺氧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庭氧疗(目标SaO2≥90%)或夜间使用BiPAP改善通气。
生活方式调整同样关键:戒烟可延缓COPD进展,缩唇呼吸与腹式呼吸能增强膈肌功能,高蛋白饮食1.2~1.5g/(kg·d)有助于维持呼吸肌质量。急性加重期需警惕呼吸困难加重、痰液性状改变或意识波动,立即就医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海姆立克急救或心肺复苏。急性呼吸衰竭需及时机械通气支持。长期需多学科团队管理,结合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与心理干预,延缓病情进展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省晋州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