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吕清丽
每年春夏交替和秋季,都是儿童病毒感染的高发季。在众多常见传染病中,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是最容易混淆的两种。两者均由肠道病毒引起,症状以发热、口腔疱疹为主,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传播迅速,传染性强。虽然多属自限性疾病,但部分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甚至引发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因此早期识别、科学护理至关重要。
二者病因相似,表现却有差别
手足口病的特点: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疱疹,以及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或小水泡。多数患儿起病时体温不高,但部分可能高热持续数日。口腔内的疱疹导致进食困难、流口水、哭闹,部分患儿可出现四肢无力、嗜睡等中枢系统症状,需警惕重症发展。
疱疹性咽峡炎的特点: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咽痛明显、口腔咽峡部(包括软腭、腭垂、咽后壁)有多个黄白色疱疹或溃疡,极似“咽喉严重发炎”,但常无手足皮疹。热程多为3~5天,咽痛明显影响进食和饮水。
二者传播途径相同,潜伏期相似
两种疾病的传播方式高度一致,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密切接触、粪口传播和被污染物品传播。患儿在潜伏期和症状消退初期均具有传染性,因此早期隔离尤为重要。潜伏期一般为2~7天,前期可能仅有低热、乏力、食欲差等非特异性症状,易被误认为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早期识别具有挑战性。
二者护理原则相同,细节处理各有侧重
体温管理:避免高热惊厥和脱水
两种疾病均可出现高热,家长需密切监测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药。同时,应注意物理降温和水分补充,防止因发热导致脱水。疱疹性咽峡炎因起病时高热较明显,应特别警惕高热持续不退,如体温超39℃持续超过48小时,应及时就医排除重症感染。
口腔护理:减轻疼痛,促进进食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均伴有口腔疱疹或溃疡,患儿因疼痛常拒食或哭闹不安。护理中应避免食用过烫、辛辣、粗糙的食物,选择清淡、温凉、细软的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鸡蛋羹等。可遵医嘱使用局部镇痛药物或含漱液缓解疼痛。年幼儿童可通过冷饮(如适量冷开水、冰奶)缓解口腔灼痛感,但应注意分量与体质。
皮疹护理:防止抓挠感染
手足口病患儿常伴有皮疹和水疱,尤其是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护理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穿过紧衣物或包裹过严。如发现水疱破溃,应使用无刺激性消毒液局部清洁,并避免抓挠造成继发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则通常无皮肤症状,因此护理重点集中在口腔区域。
心理安抚与睡眠管理
持续的发热与口腔不适会影响患儿情绪与睡眠,家长应避免训斥或强迫喂食,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必要时使用安抚物品帮助缓解情绪。良好的睡眠对免疫恢复和病毒清除至关重要。
早期识别重症信号是护理关键
尽管大多数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可在7~10天内自愈,但部分病原体(尤其是EV71型)可能引发重症病例,包括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护理中应密切观察以下情况:高热持续不退或反复;呕吐频繁,精神萎靡;四肢抖动、惊厥或抽搐;呼吸急促、心跳过快;行为异常如嗜睡、烦躁不安;皮疹迅速扩散,颜色暗沉,触痛明显等。一旦出现上述表现,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抢救时机。
居家隔离与卫生防护同样关键
护理不止于症状缓解,还要防控传播。患儿应在家中隔离至症状完全消退后7天左右。家人应避免与患儿共用毛巾、餐具、水杯等物品,患儿使用过的玩具与生活用品应定期消毒,处理患儿排泄物后应彻底洗手。家长及看护人员也应注意自身防护,接触患儿后及时清洁手部与衣物,尤其在托幼机构、社区传播高发期,应尽量避免带病儿童集体活动。
在病毒性疾病中,护理不是次要的附属,而是贯穿诊治全过程的第一道防线。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虽然多为自限性疾病,但护理细节决定了患儿是否能快速恢复、是否发生并发症、是否造成传播风险。家长、护理人员和托育机构都应建立基本的识别能力与护理常识,用细致入微的照护,撑起孩子健康的防护伞。面对这些“看似普通”的儿童疾病,我们所做的每一步,都是在为孩子筑牢健康的屏障。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前海人寿南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