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俯卧位通气:为何让患者“趴着呼吸”?
2025-02-24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3015

撰文/刘萌萌

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有时能看到患者并非仰卧在床上,而是趴着接受治疗,这种看似奇怪的姿势,其实是临床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俯卧位通气。那么,为什么要让患者“趴着呼吸”呢?让我们一起揭开其中的科学奥秘。

一、什么是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是将患者从仰卧位转换为俯卧位进行呼吸的治疗方式。临床操作时,需由至少3名医护人员协同完成,遵循标准翻身流程:先将患者平移至病床中央,一人固定患者头部及气管插管,其余人员分别负责躯干、下肢翻转,确保身体各部位同步转动,避免脊柱扭曲。

该治疗需借助专用翻身设备,如自动翻身床或防压疮气垫床,配合楔形枕、凝胶垫等辅助工具,支撑患者额头、胸部、髂嵴、膝关节等部位,保持面部侧转,维持气道通畅。治疗期间患者需持续保持俯卧位,每日治疗时长不少于12小时,部分重症患者可延长16~18小时。

作为呼吸支持治疗手段,俯卧位通气主要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症肺炎、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等呼吸衰竭疾病。通过改变体位改善肺部通气/血流比例,与机械通气、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治疗措施联合使用,提升整体救治效果。

二、趴着呼吸的科学原理

正常情况下,人体仰卧时,心脏、纵隔等器官会对肺脏产生压迫,尤其是背侧肺部,导致这部分肺组织通气不足。而趴着时,心脏等器官的压迫减轻,原本受压不张的肺组织得以复张,增加了气体交换的面积。同时,俯卧位改变了重力对肺部血流和通气的分布影响,使肺部血流和通气分布更加均匀,提高了氧气的摄取效率,改善了患者的氧合状态,让患者能更顺畅地呼吸。此外,趴着时胸腔内压力梯度发生改变,利于肺泡内液体引流,减少肺水肿对气体交换的干扰。而且这种体位还能优化膈肌运动,使膈肌活动度增加,进一步提升肺部通气功能。多种因素协同作用,共同为改善呼吸状况提供有力支持,让患者呼吸更轻松高效。

三、俯卧位通气的临床效果

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俯卧位通气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俯卧位通气后,血氧饱和度得到明显提升,减少了对高浓度吸氧和有创机械通气的依赖,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风险。此外,这种治疗方式还能缩短患者在重症监护室的停留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不仅如此,俯卧位通气对于部分中重度新冠肺炎患者也有积极效果,可改善肺部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促进痰液引流。在改善患者呼吸状况的同时,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减少并发症发生,助力患者更快康复,在临床救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四、俯卧位通气的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

俯卧位通气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它主要适用于轻、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以及部分重症肺炎导致呼吸衰竭的患者。但存在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颅内高压、脊柱损伤、近期腹部手术等情况的患者不适合采用这种方式。在进行俯卧位通气时,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气道管理,防止压疮、管路滑脱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俯卧位通气通过独特的姿势调整,为呼吸衰竭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这种治疗方式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此外,在实施俯卧位通气前,医护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其身体状况是否适宜。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规范,确保患者身体各部位得到合理支撑,避免因姿势不当造成二次损伤。同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俯卧位通气的时间和频率。治疗后,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各项指标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患者家属,也应做好相关知识的宣教,让其了解治疗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共同配合医护人员,为患者创造更好的治疗环境,助力患者早日康复。未来,它有望帮助更多患者战胜疾病,重获健康呼吸。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市级机关医院)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科技文化融合撬动新消费
前沿学术碰撞,创新力量汇聚!第28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幕
北京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IASP2025大会奏响创新强音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