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黄彩莲
当我们谈到一台外科手术的成功时,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医生的技术、设备的先进、切除是否彻底。然而,很多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才真正意识到,一个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力量,正持续支撑着康复之路的每一步,这就是护理。在普外科手术中,无论是阑尾炎、胆囊结石,还是肠梗阻、胃肠肿瘤切除,护理始终贯穿从术前准备到术后恢复的全过程。
护理不是辅助,而是治疗的一部分
很多人认为“护士就是打针、换药”,但实际上,现代护理已经从传统的辅助角色转变为医学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普外科手术患者中,护理不仅涉及基础生命支持,更包括伤口管理、疼痛控制、心理疏导、营养指导、功能训练等,是一个全面、主动、专业的过程。护理的核心目标是帮助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转向“主动参与康复”,通过科学手段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升生活质量。手术是解决病灶的关键一步,而护理则是让病人真正“康复”的必要条件。
术前护理:为手术打好基础
手术前的护理工作不仅是常规检查与准备,更是一次全面的健康评估。护士会协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营养状态、心理状况、药物过敏史等关键信息,评估其是否适合手术,并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护士还会进行手术前宣教,向患者讲解手术流程、麻醉方式、术后可能的不适感及应对策略,缓解其焦虑情绪,提升配合度。术前禁食管理、皮肤清洁、肠道准备、静脉通路建立等,也是护理人员必须精准完成的操作,它们为手术顺利进行打下坚实基础。
术中护理: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在手术台上,除了主刀医生、麻醉师外,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是不可或缺的成员。她们负责确保手术器械、敷料、缝线、消毒用品等的准备与交接,记录每一步操作细节,并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响应。术中护士还需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与麻醉医生密切协作,一旦出现出血、低血压、心律失常等突发情况,及时报告并处理。这种精准的协同与警觉,是患者手术安全的重要保障。
术后护理:决定康复质量的关键环节
疼痛控制:术后疼痛如果控制不佳,不仅影响休息和营养摄入,还会抑制呼吸、增加肺部感染风险。护士会根据医生指示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同时指导患者采用体位调整、深呼吸放松等非药物手段缓解不适。
伤口观察与护理:伤口是手术后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护士需定时检查切口是否红肿、渗液、有无感染迹象,并按时更换敷料。对于使用负压引流、缝线、引流管等情况,护士还会进行专业处理,保障愈合环境。
饮食与排泄管理:手术后,很多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排气困难等消化道功能障碍。护士会根据恢复进度,指导从清流质到普通饮食的过渡,监测排便情况,必要时给予缓泻或胃肠动力药物,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排泄。
防止并发症:术后感染、深静脉血栓、肺部并发症等,是外科恢复过程中常见的风险。护士通过协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指导深呼吸咳痰训练、定期翻身等措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情绪疏导与心理支持:面对手术和住院压力,部分患者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睡眠障碍。护士的沟通技巧和心理关怀,在此时发挥重要作用。及时倾听、耐心解释、鼓励交流,能帮助患者更快适应治疗过程,增强康复信心。
出院指导与延续护理:守住“最后一公里”
出院并不意味着护理的终点。许多术后患者在回家后仍面临伤口护理、用药依从、饮食调整、复查安排等问题。如果缺乏正确指导,可能出现感染、伤口裂开、复发等情况。护士在出院前会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宣教,包括用药时间、饮食宜忌、伤口观察要点、功能锻炼方式和异常信号识别。一些医院还建立了随访机制,通过电话、线上平台持续跟进,确保患者在家中也能获得专业支持。
普外科手术背后,护理扮演着极其重要却常被忽视的角色。他们在术前为手术保驾护航,在术中守住安全防线,在术后陪伴病人渡过难关,在出院后持续延伸专业关怀。护理不是简单的照料,而是融合了医学、心理、营养、康复等多学科知识的系统干预。它不仅支持患者的生理恢复,更关心其心理适应和生活质量。护士们用专业、耐心与责任心,为每一位术后患者的康复旅程提供隐形而强大的支撑。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