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唐琼
脂肪肝,又称肝脂肪变性,是由于肝细胞内甘油三酯异常积聚导致的病理状态,可分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酒精性脂肪肝(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代谢综合征高度相关,是全球范围内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流行病学数据,中国成人脂肪肝的患病率已接近30%。针对脂肪肝的防治,生活方式干预是公认的首要手段,其核心包括饮食调整、运动管理、体重控制及定期监测。本文从专业角度解析这四大护理关键,并提供科学依据与实用建议。
饮食调整:精准营养干预,控制热量与脂质摄入
热量控制
脂肪肝患者应严格控制每日总能量摄入,男性建议1800~2000 kcal/d,女性建议1500~1800 kcal/d。对于BMI ≥ 25的患者,每日热量摄入应减少500~1000 kcal,目标是实现健康的体重下降(每周0.5~1.0 kg)。
脂肪摄入比例优化
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过量摄入会促进肝脏脂肪合成。饱和脂肪摄入应限制在总热量的7%以下,而反式脂肪应尽量避免。优质脂肪来源包括多不饱和脂肪酸(如深海鱼油、亚麻籽油)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牛油果)。
碳水化合物质量管理
高GI(血糖生成指数)食品易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加重脂肪肝。建议以低GI食物(如燕麦、藜麦)替代高GI食品(如白米饭、糖果)。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50%~60%。
蛋白质补充
蛋白质对维持肌肉质量和促进代谢有重要作用。优质蛋白来源包括瘦肉(如鸡胸肉)、鱼类(如鲑鱼)、蛋类和乳制品(如低脂酸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为0.8~1.0 g/kg(理想体重)。
膳食纤维与多酚摄入
高膳食纤维和多酚摄入可改善肠道菌群,降低肝脏脂肪积聚风险。建议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不少于25 g,多酚来源包括绿茶、多种色彩的蔬果(如蓝莓、菠菜)。
运动管理:个体化有氧与抗阻训练结合
运动可以显著改善脂肪肝患者的肝内脂肪积聚,并对胰岛素敏感性及代谢功能有积极影响。
有氧运动的核心作用
有氧运动是脂肪肝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每周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行)可减少肝内脂肪含量20%~30%。
抗阻训练的辅助效应
抗阻训练可以增加瘦体质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推荐每周进行2~3次抗阻训练(如哑铃练习、深蹲),每次20~40分钟,强度控制在最大负荷的50%~70%。
运动强度与频率的监控
中等强度运动是脂肪肝患者的首选,目标心率可通过公式“(220-年龄)×(50%~70%)”计算。例如,40岁患者的目标心率为90~126次/分钟。
运动方案的个体化设计
对于高龄或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在专业医师或运动指导师的建议下制定运动方案,避免运动相关风险。
体重控制:达成代谢健康的核心
减重目标设定
研究显示,体重下降5%~10%可显著降低肝内脂肪含量,并改善转氨酶和胰岛素抵抗水平。建议以减轻5%~7%的初始体重为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可设定为10%~15%。
健康减重方式
健康减重需避免快速或极端方式,例如极低热量饮食(VLCD)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实施。更可行的方式是结合饮食优化与运动干预,每周减重不超过1.0 kg。
腰围与体脂率监测
腹部脂肪与脂肪肝病情高度相关,通常男性腰围应控制在90 cm以下,女性控制在80 cm以下。同时,体脂率的合理范围为男性15%~20%,女性20%~25%。
定期监测:评估病情与干预效果
定期健康检查对于脂肪肝患者的疾病管理至关重要。
肝功能与影像学检查
转氨酶(ALT、AST)水平可以反映肝细胞损伤情况。腹部超声是脂肪肝筛查的常规方法,而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RI-PDFF)被认为是评估肝内脂肪分布的金标准。
代谢指标监测
代谢性脂肪肝患者需重点监测血脂(LDL-C、HDL-C、甘油三酯)、血糖(空腹血糖、HbA1c)和尿酸水平,以评估代谢综合征风险。
纤维化评估
对于长期脂肪肝患者,应定期进行无创性纤维化评估(如瞬时弹性成像)以筛查是否存在肝纤维化或肝硬化。
结语
脂肪肝不仅是单纯的代谢性疾病,其发展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因此,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脂肪肝的核心。通过精准的饮食管理、规律的运动锻炼、科学的体重控制及定期的健康监测,绝大多数脂肪肝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显著改善。掌握这些护理要点,不仅能延缓病情进展,还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