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龙梦春
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心跳加快”或“心跳不规律”的感觉,或许是因为紧张、疲劳或喝了太多咖啡,但如果频繁出现或逐渐加重,就可能是心律失常的征兆。虽然它未必立即危及生命,但长期下去可能影响心脏健康,甚至带来严重后果。那么,日常生活中如何监测心率、及时发现异常?又该如何通过护理来缓解不适、改善心脏状况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一些实用的日常监测和护理小方法。
1.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奏或速度异常。正常心跳节奏均匀,每分钟大约60到100次,能够保障身体器官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但心律失常会让这种稳定的“节拍”被打乱,使其变得过快(心动过速)、过慢(心动过缓)或不规律(如心房颤动)。常见类型包括心房颤动(房颤)、室性早搏(室早)、房性早搏(房早)、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动过缓等。并非所有心律失常都会引起明显不适,有些人在体检中才发现问题。若有症状,患者通常会感到心悸、头晕、乏力,严重时甚至出现胸闷、气短,甚至昏厥。心跳过快会使心脏过度耗氧,逐渐影响功能;心跳过慢则可能导致供血不足,带来疲劳、头晕等不适。
2.心律失常患者的日常监测方法
2.1定期测量
一般来说,建议患者每天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前各测量一次心率和血压。这两个时间点相对比较稳定,能反映出全天的基本心率变化趋势。家用血压计和心率仪设备简单易操作,不需要特别专业的技能,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还可以考虑购置一款支持心率监测的智能手环。这类手环不仅能全天候监测心率,还可以记录每次的波动数据,能够清楚地掌握自己的心脏节奏。如果发现心跳频率或血压值出现异常波动,可以尽快调整生活习惯,或者在必要时联系医生,获得更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2.2注意身体信号
心律失常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留意身体发出的各种信号,这些信号其实是心脏健康的“报警器”。常见的信号包括突然感到心跳加快、心慌、头晕、乏力、胸闷等,尤其是在运动过后或情绪起伏较大的情况下,患者更应该仔细观察这些身体反应,以便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心脏状况,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多休息,什么时候需要减少饮食中的刺激性成分,以及什么时候需要避免过度劳累。如果感到身体不对劲,不要硬撑着,应立刻停下来观察并记录这些不适情况。
3.心律失常患者的日常护理要点
3.1调整饮食
饮食对心脏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心律失常患者应尽量保持清淡饮食,减少高脂、高盐和高糖食物的摄入。适当多吃富含钾、镁的食物,比如香蕉、绿叶蔬菜、坚果、豆类等,尽量避免刺激性饮品,比如咖啡、浓茶和含酒精饮料等。如果习惯每天喝一两杯咖啡,可以尝试逐渐减少摄入量,或者改为一些对心脏刺激较小的饮品。
3.2适当运动
心律失常患者运动应量力而行,避免过于剧烈的活动,如跑步、举重或快节奏的球类运动,这些可能加重心脏负担。温和的活动更为理想,比如散步、瑜伽、太极拳或轻松的游泳,既能锻炼心肺功能,又不会对心脏造成过大的压力。运动时需随时观察身体反应,若出现心跳加快、心悸、胸闷或头晕,应立刻休息,不宜勉强坚持高强度运动。建议从每天10到15分钟的轻松活动开始,逐步增加到30分钟左右,循序渐进。
3.3避免诱因
吸烟会让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长期吸烟者患心律失常的风险也会更高;而过量饮酒尤其是浓度较高的酒精饮品,会直接刺激心脏,导致心跳加速甚至失去节奏。如果感到压力过大,可以尝试用冥想、深呼吸练习或者听一些轻松的音乐来放松心情。此外,一些常见的饮料和食物中含有咖啡因等兴奋成分,也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患者在选择饮品时要特别注意,减少高咖啡因的饮品摄入。如果需要服用某些药物,也要提前咨询医生,了解这类药物是否会影响心率。一旦发现可能的诱发因素,尽量避免或控制,就能有效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
4.结束语
总之,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再加上留心身体的各种信号,简单的生活习惯都能帮我们保护心脏,减少心律失常的困扰。只要我们每天多用点心,就能让自己的心脏更稳定,生活更自在!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