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莫瑞康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典型症状包括手抖、动作迟缓和肌肉僵硬。然而,患者和家属常常发现,除了身体障碍,情绪波动、心理低落和对未来的焦虑同样困扰着患者。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重病情、干扰治疗效果。因此,重视帕金森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是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帕金森病为何会影响情绪
帕金森病的本质是大脑中黑质区域的多巴胺神经元逐渐退化,导致多巴胺分泌减少。多巴胺不仅调控身体的运动功能,也参与调节人的情绪、动机和愉悦感。因此,当这一系统受损时,患者不仅会出现运动障碍,也更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易怒、淡漠等情绪问题。
患者长期承受生活能力下降、用药依赖和未来不确定性的压力,也会加重心理负担。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睡眠障碍、幻觉、认知下降等也会进一步加重情绪困扰。
常见的情绪与心理问题有哪些
抑郁情绪:研究显示,约40%~50%的患者会在病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对日常事物失去兴趣、精力减退、睡眠障碍、无助感甚至自责自罪。部分患者还会有轻生念头。
焦虑与恐慌:部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不明原因的紧张感、心慌、出汗、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突发恐慌发作。这种焦虑状态有时与用药波动相关,也可能是对疾病进展、未来能力丧失的潜在担忧所致。
情绪不稳与易怒:有些患者情绪起伏较大,容易因小事激动、生气或哭泣,这与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失衡有关。这种现象被称为情感失调,并不完全反映患者的真实情感,而是一种神经调节障碍的表现。
淡漠与动力缺失:患者对外界刺激缺乏兴趣,对原本喜欢的事物不再关心,表现得冷淡、被动,不愿参与交流或活动。这种状态不同于抑郁,它没有明显的情绪低落,但同样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治疗依从性。
面对情绪波动,患者该如何应对
1.正视心理变化
患者和家属首先要意识到,情绪问题并不代表脆弱或失败,也不是“想太多”的结果。它是帕金森病的一部分,是可以理解、可以治疗,也应该重视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2.寻求专业支持
当情绪问题开始影响生活质量时,应及时向医生反映,必要时可由神经科与精神心理科协同管理。对于中重度抑郁或焦虑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抗抑郁药物或抗焦虑药物,这类药物的选用会考虑与帕金森病用药的相互作用,保障治疗安全。接受心理咨询或行为疗法也是有效的干预方式。尤其在疾病初期,通过专业心理支持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和接纳疾病,增强心理韧性,建立积极应对的思维模式。
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调适
规律作息与充足睡眠:睡眠质量的改善有助于情绪稳定。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避免午睡过长或饮用刺激性饮品。
适当运动:轻度运动如散步、太极、伸展操,不仅改善身体机能,还可促进脑内多巴胺释放,有助于缓解抑郁和焦虑。
参与社交与兴趣活动:尽管行动不便可能限制活动范围,但保持与家人朋友的沟通、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能帮助打破孤立感,增强自我价值感。
设立小目标:将日常任务拆分为小步骤,逐步完成,不仅能增强自信,也有助于克服情绪上的消极倾向。
与疾病“共处”而非对抗:心理压力往往来源于对疾病的抗拒与恐惧。学习了解帕金森病的过程,了解其可能出现的变化,尝试将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完全的负担,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4.家属的理解与陪伴
帕金森病是一场“全家人的战斗”,患者的情绪变化有时难以理解,但家属的理解、耐心和陪伴至关重要。避免用“你想太多了”“别乱发脾气”等话语否定患者的感受,应给予情绪表达的空间,并鼓励其寻求专业帮助。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但可管理的疾病。我们对它的了解,不能只停留在身体表面,更应关注其背后的情绪波动与心理挑战。每一位患者都不只是一个症状集合体,更是一个有情绪、有情感、有尊严的人。当我们能像关注行动能力一样关注心理状态,能像看待用药依从一样看待情绪调适,帕金森病的管理就会更加全面、人性,也更有希望。让我们在与疾病同行的道路上,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支持与温柔,让身心共同走得更稳、更远。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