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杨丽娴
在大众印象中,“癌症”几乎等同于绝症,是死亡的代名词。一旦听说谁“得了癌”,人们常会自动联想到“治不好”或“快不行了”。但随着医学的发展,这种观念正在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经过早诊早治和规范管理,不仅可以长期生存,甚至能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样,与疾病“和平共处”。癌症,正逐步转变为一种可控、可管理的慢性病。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太乐观”,但其实背后有着大量的医学数据支持。本文将带您重新认识癌症,打破“谈癌色变”的恐惧误区,让更多人明白:现代医学下,癌症不等于绝望,关键在于如何应对。
癌症为何越来越像“慢性病”
过去,人们把癌症看成一种突如其来、迅速致命的急性病,是因为当年医学手段有限,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治疗选择有限,生存期短,甚至“确诊即宣判”。但如今,这一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筛查手段更先进:无论是乳腺X线、肠镜、低剂量CT,还是血液肿瘤标志物,很多癌症可以在无症状时就被发现。
治疗方式更多元:除了手术、放化疗,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局部消融、维持治疗等手段层出不穷,癌症逐渐从“只能搏一把”变为“可以长期控制”。
生存期显著延长:部分癌种(如甲状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5年生存率已超过90%,而即使是肺癌、肝癌等高危癌种,随着治疗手段优化,也有越来越多患者能稳定生存5~10年以上。
哪些癌症正在“慢病化”
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癌,发展缓慢,治愈率高,即使术后复发也多可控制;部分老年人患前列腺癌后发展非常缓慢,甚至无需立刻治疗,只需观察;乳腺癌通过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后,很多人可以长期无复发生存;结直肠癌通过定期肠镜可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病灶,治愈率高;慢性白血病如慢性髓性白血病,通过靶向药物治疗,许多患者可长期正常生活。肺癌、肝癌等传统“恶性癌种”,在部分亚型中也可通过靶向或免疫治疗实现疾病稳定,进入“带瘤生存”状态。
什么是“带瘤生存”
“带瘤生存”并不等于“放弃治疗”,而是一种科学的长期管理状态。就像很多糖尿病人一生都依赖胰岛素、很多高血压患者每天吃药一样,许多癌症患者也需要通过持续服药、定期复查、适度治疗来维持病情稳定。
“带瘤生存”的核心是:肿瘤仍在体内,但不扩散、不恶化、不影响日常生活。随着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普及,不少患者即使体内有瘤灶存在,也可以做到几年甚至十几年生活如常,照样工作、旅行、抚养孩子,拥有正常的社交与生命尊严。
癌症也需要“慢病管理”思维
既然癌症逐渐变成慢性病,就不能用“打完就完”“一次解决”的急性病思维来应对。相反,应该像管理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建立长期、系统的生活与医疗管理机制:按医生建议定期复查影像和肿瘤标志物,动态了解病情;坚持靶向药物或口服化疗药治疗,不自行增减;保证规律睡眠、避免熬夜,有助于免疫恢复;控制情绪,长期焦虑或抑郁会影响治疗反应,建议寻求心理支持;维持合理膳食、保持体重、适当锻炼;与医生保持联系,有问题早反馈,不轻信网络偏方。
癌症“慢性病化”,我们需要改变态度
癌症不等于死亡,这个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真实案例所颠覆。有人乳腺癌后生孩子,有人肺癌后照样工作十年,有人白血病后完成了大学、结婚生子……这些患者并没有“战胜”癌症,而是“与癌共存”。我们也需要摒弃对癌症患者的同情式视角,不再用“治好了没”“还有多长时间”这种话去压迫他们的心理,而应像对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那样平常心对待。在社会保障、就业歧视、医疗资源公平等方面,也应为癌症“慢病化”后的生存者群体,提供更有尊严的生存环境。
癌症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它不应成为绝望的代名词。今天,越来越多的癌症可以做到早发现、可治疗、长期控制,这一切都在改变我们对它的认识。我们不应再将癌症看作终点,而应把它视为一个需要长期管理的新起点。通过科学治疗、规律生活和积极心态,越来越多患者可以像慢性病人一样带病而生、持续而活。癌症,其实真的正在变成一种慢性病,关键是,你愿不愿意以“慢病管理”的态度,认真而坚定地面对它。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