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孙孝平
感染性休克是临床中致死率极高的危急重症,其本质是病原体感染引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失控,导致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数据显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可高达40%~60%,而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发病后的“黄金6小时”。在这6小时内,医生需通过一系列精准干预措施,阻断病情恶化链条,为患者争取生存机会。本文将系统解析这一抢救策略的核心要点。
一、黄金6小时抢救策略的核心目标
感染性休克的本质是“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与“组织灌注缺失”。因此,抢救的首要任务是通过以下步骤恢复机体氧供需平衡:
1.快速扩容:补充血容量以改善微循环;
2.控制感染源:阻断病原体扩散;
3.纠正代谢紊乱:如酸中毒、电解质失衡;
4.维护器官功能:尤其心、肺、肾等核心器官。
二、分步实施:黄金6小时的关键操作
1.快速识别与评估(0~1小时)
临床表现:患者可能出现“三低一高”特征——血压骤降(收缩压<90mmHg)、尿量锐减(<0.5ml/kg/h)、意识模糊,以及乳酸水平升高(>2mmol/L)。
紧急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降低);血培养明确病原菌类型;血气分析评估酸碱平衡及氧合状态;超声、CT定位感染灶(如肺部、腹腔)。
2.液体复苏(0~2小时)
晶体液优先:首选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首小时输入30ml/kg(如70kg成人需2100ml),快速扩充血管内容量。
胶体液补充:若血压仍不达标,可加用白蛋白或羟乙基淀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监测指标:每小时尿量需≥30ml,中心静脉压(CVP)达8~12cmH₂O,以判断复苏效果。
3.抗感染治疗(0~1小时)
经验性用药:在病原学结果明确前,联合使用广谱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喹诺酮类),覆盖革兰阴性菌、阳性菌及厌氧菌。
精准调整:获取血培养结果后,根据药敏试验换用窄谱抗生素,减少耐药风险。
关键数据:延迟抗生素使用1小时,死亡率增加7.6%。
4.血管活性药物应用(2~4小时)
一线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通过收缩血管提升血压,维持平均动脉压(MAP)≥65mmHg。
联合用药:若效果不佳,可加用多巴胺或肾上腺素,但需警惕心律失常等副作用。
避免误区:慎用单纯扩血管药物(如硝普钠),以免加重低血压。
5.器官功能支持(4~6小时)
呼吸支持:对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机械通气,设置合适PEEP(呼气末正压)改善氧合。
肾脏替代:对无尿或严重酸中毒患者,启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清除炎症介质。
血糖管理:通过胰岛素控制血糖在7.8~10mmol/L,避免高渗昏迷或低血糖。
6.纠正代谢紊乱(全程监测)
酸中毒:适量使用碳酸氢钠,但需结合改善组织灌注,避免“治标不治本”。
电解质平衡:尤其关注血钾水平,防止心律失常。
三、黄金6小时抢救的实证效果
多项研究证实,严格遵循黄金6小时策略可显著改善预后:
生存率提升:6小时内完成目标导向治疗(如CVP达标)的患者,28天存活率提高30%。
并发症减少:早期液体复苏可降低急性肾损伤发生率25%。
案例佐证:吉林市化工医院曾救治一名阑尾炎术后感染性休克患者,通过6小时内的剖腹探查、液体复苏及多器官支持,患者术后意识恢复,血压稳定。
四、结论
感染性休克的黄金6小时抢救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其核心在于“快、准、稳”。医生需在短时间内完成从识别到多器官支持的完整链条,每一环节都需精准无误。对于公众而言,了解感染性休克的早期症状(如高热、低血压、尿少)并立即就医,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未来,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个体化治疗方案将进一步优化这一抢救策略,为更多患者带来生机。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