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明丽
全球肥胖症患病率持续攀升,肥胖患者因特殊病理生理改变,麻醉管理面临双重挑战,不仅颈短、舌体肥大等解剖异常导致气道管理难度剧增,而且脂肪组织的蓄积会改变药物分布容积,传统剂量方案易引发药效波动。本文聚焦气道管理与药物剂量调整两大核心难点,结合最新临床证据,构建肥胖患者麻醉安全管理体系。
一、肥胖患者气道管理难点与对策
1.解剖变异与评估挑战
术前采用STOP-Bang评分筛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对≥3分者行纤维喉镜评估气道塌陷性。超声测量舌骨间距(HMD)<2.5cm提示困难气道风险。
2.麻醉诱导期管理
采用两手法(双手托下颌+环状软骨压迫)联合高流量氧疗(15L/min),维持呼气末氧浓度(ETO2)>90%。对于OSA患者,避免使用去极化肌松药,防止肌松残余加重上气道塌陷。C-MAC视频喉镜可提升喉暴露成功率至98%,配合管芯塑形技术,减少插管尝试次数。对预测困难气道,可预置喉罩作为通气保障。
3.维持期气道维护
压力控制通气(PCV)相比容量控制通气(VCV),可降低平台压3~5cmH2O,减少肺泡过度膨胀。设置潮气量6~8mL/kg(理想体重),PEEP 5~8cmH2O改善氧合。术前2小时禁饮清流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甲氧氯普胺10mg、雷尼替丁50mg。对饱胃患者,采用快速序列诱导(RSI)结合食管闭合器(如LMA Supreme)预防误吸。
4.术后拔管与复苏管理
改良Aldrete评分≥9分且自主呼吸试验(SBT)通过30分钟以上,方可考虑拔管。对OSA患者,采用延迟拔管策略,维持浅镇静水平(RASS评分-1至0)。术后持续监测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若出现三凹征或鼾声,立即重新插管。
二、药物剂量调整原则与实施方案
1.药代动力学改变机制
脂溶性药物(如丙泊酚、罗库溴铵)表观分布容积(Vd)增加50%,需提高负荷剂量。水溶性药物(如依托咪酯)Vd变化小,但清除率(CL)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而上升。肝血流量减少导致高提取比药物(如瑞芬太尼)清除率下降30%,需降低输注速率。
2.诱导药物剂量调整
丙泊酚:采用“三室药代动力学模型”,目标血浆浓度2~4μg/ml。肥胖患者需按瘦体重(LBW)计算。
依托咪酯:0.2~0.3mg/kg(LBW),起效快且对循环抑制小,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
右美托咪定:1μg/kg(LBW)负荷量,维持0.2~0.7μg/kg/h,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
3.肌松药精准应用
罗库溴铵:0.6mg/kg(LBW)提供良好插管条件,术毕使用舒更葡糖钠4mg/kg(LBW)拮抗,恢复时间缩短至5分钟内。
顺式阿曲库铵:2×ED95剂量(0.15mg/kg,TBW)提供持续肌松,霍夫曼消除特性使其无需剂量调整。
4.镇痛药物个体化方案
瑞芬太尼:0.1~0.25μg/kg/min(LBW)持续输注,术后疼痛评分(NRS)<4分。
氢吗啡酮:0.015mg/kg(LBW)术后镇痛,相比吗啡呼吸抑制发生率降低60%。
局部麻醉: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TAP)使用0.375%罗哌卡因20ml,提供术后12小时有效镇痛。
5.药物监测与效果评估
对丙泊酚、瑞芬太尼等靶向输注药物,采用TCI系统维持效应室浓度在目标范围。TOF比值恢复至0.9以上方可拔管,避免肌松残余。结合疼痛评分(NRS)与镇静评分(RASS),动态调整镇痛药物剂量。
三、结论
肥胖症患者的麻醉管理需构建“精准评估-个体化给药-动态监测”的全流程体系。通过超声引导气道评估、靶向药物输注、多模式镇痛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可显著降低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在药物剂量预测、气道风险评估等领域的应用,肥胖患者的麻醉管理将迈向更精准、更安全的新阶段。个体化麻醉方案的实施,将成为保障此类高风险患者围术期安全的关键。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