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沙莎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当患者经历脑卒中的“暴风骤雨”后,不仅身体会遭受重创,还可能面临失语、肢体瘫痪、认知障碍等一系列问题,生活仿佛陷入黑暗。而科学系统的康复护理,就像一盏明灯,能为患者照亮回归生活的道路,重新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光。
一、急性期护理:筑牢生命防线
在脑卒中发病后的急性期,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护理工作的重点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预防并发症,为后续康复奠定基础。首先,密切监测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至关重要。意识状态的改变,如从清醒转为嗜睡、昏迷,可能提示病情加重;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的异常,也能反映脑部损伤情况。一旦发现生命体征波动,需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急性期护理的关键环节。由于患者可能存在吞咽困难、咳嗽反射减弱等情况,容易发生误吸,导致肺部感染甚至窒息。护理时应让患者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进行吸痰操作。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可采用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同时,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每2小时一次,促进痰液排出,预防坠积性肺炎。
在饮食护理方面,若患者意识清醒且无吞咽困难,可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遵循少食多餐原则。而对于存在吞咽障碍或意识不清的患者,则需通过鼻饲提供营养支持。鼻饲前要确认胃管在胃内,鼻饲液温度适宜(38~40℃),每次量不超过200毫升,间隔不少于2小时。同时,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及时调整鼻饲方案,保证患者营养需求。
二、恢复期护理:开启康复征程
度过急性期后,患者进入恢复期,此时康复护理成为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回归生活的核心。康复训练应尽早开始,在病情稳定48~72小时后,即可开展床边康复活动。
(一)肢体功能康复
肢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初期,以被动运动为主,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帮助患者活动肢体关节,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每个关节进行屈伸、旋转等运动,每个动作重复10~15次,每天2~3组,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随着患者肌力逐渐恢复,增加主动运动训练,如床上翻身、坐起、床边站立、行走等。在训练过程中,可使用助行器、拐杖等辅助器具,确保患者安全。同时,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如握力训练、抬腿训练等,增强肢体力量,逐步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
(二)语言功能康复
许多脑卒中患者会出现语言障碍,如失语、构音障碍等。语言康复训练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对于失语患者,从简单发音开始逐渐过渡到单字、单词、短句训练。利用图片、实物等辅助工具,帮助患者理解和表达。对于构音障碍患者,进行口唇、舌、下颌等部位的运动训练,如鼓腮、伸舌、吹口哨等,改善发音器官功能。鼓励患者多与人交流,通过反复练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认知功能康复
部分脑卒中患者存在认知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等。认知康复训练可通过游戏、活动来进行,如拼图、下棋、阅读、背诵等,锻炼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洗漱、进食、如厕等,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增强其回归生活的信心。
三、心理护理:驱散心灵阴霾
脑卒中患者因身体功能丧失、生活不能自理,极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会严重影响康复积极性和治疗效果。心理护理是帮助患者走出阴霾的重要力量。
家属和护理人员要多陪伴患者,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其充分的理解和鼓励。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和康复成功案例,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引导患者保持乐观心态,正确面对疾病和生活中的困难。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康复训练。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