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蒋秀霞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之一。从婴儿期的基础免疫,到成人的加强疫苗,再到全球关注的新冠疫苗接种,疫苗在保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接种疫苗后如何正确护理,既能减轻不适,又能帮助免疫系统发挥最大效能,却是很多人忽视的重要环节。
为什么接种疫苗后会出现反应
疫苗的本质是利用灭活或减毒处理的病原体、病原体部分成分或合成产物,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性的保护性抗体。为了建立免疫记忆,身体必须对疫苗成分作出一定的反应,这种反应在医学上称为免疫反应。因此,接种后出现局部红肿、发热、乏力等轻微反应,是身体正常的免疫反应,意味着免疫系统正在被激活,开始构建防御体系。但如果护理不当,个别情况下轻微不适可能加重,影响接种体验甚至引发误解和恐慌。
常见疫苗接种后反应及原因
局部反应:接种部位疼痛、红肿、硬结、瘙痒。
全身反应:低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轻微寒战。
过敏反应:个别对疫苗成分高度敏感的人可能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极为罕见但需警惕。
发热反应:尤其在儿童接种部分疫苗后,出现轻度到中度发热是较常见现象。
这些反应大多数在接种后24~72小时内出现,并于几天内自行缓解。极少数情况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需立即医疗干预,但总体发生率极低。
接种当天和之后应如何护理
接种后留观30分钟:预防和应对急性过敏反应的必要措施。绝大多数严重过敏反应发生在接种后的30分钟内。留观期间如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意识不清,应立即就医。
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接种部位应避免搔抓、按摩或热敷,以免刺激局部组织,加重红肿。如果注射部位发痒或轻度肿胀,可以冷敷帮助缓解。
适度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接种当天和之后1~2天,适量休息,不建议剧烈运动或剧烈出汗,以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和全身不适。同时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系统充分发挥作用。
合理饮食,保持水分摄取:饮食以清淡、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为主,适量增加新鲜水果、蔬菜摄入,保证足够水分摄入,有助于调节体温和支持免疫反应。避免过量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正确应对轻度发热:如果接种后出现低热(体温在38.5℃以下),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多饮水、休息即可。如体温超过38.5℃或伴随明显不适,可根据医生建议使用退热药物,但应避免自行服药或滥用抗生素。
关注异常反应,及时就医:如果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呼吸困难、全身皮疹、注射部位持续红肿扩散或硬结明显增大,应尽快就医,由医生评估是否与疫苗接种相关,并进行相应处理。
特殊人群的疫苗接种护理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在发育中,家长应特别留意接种后24小时内的体温变化及精神状态。宝宝接种后如出现哭闹不安、持续高烧,应及时联系医生。注意不要因为孩子轻微发热而立即使用退烧药,除非医生明确建议。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基础疾病较多,接种后需要更细致观察血压、血糖等指标变化。尽量安排家人陪伴,并确保接种前后适当补充水分,预防低血压、低血糖等情况发生。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接种疫苗前应与医生充分沟通,接种后按医嘱观察原有疾病状况,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
提高免疫效果的小贴士
充足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免疫系统发挥最大效能。
适量运动:轻度散步、拉伸等有助于身体代谢,促进免疫反应,但避免大强度锻炼。
心理放松:避免焦虑和压力过大,精神压力大会抑制免疫系统功能。
坚持后续疫苗程序:部分疫苗需要多剂次接种,如新冠疫苗、乙肝疫苗,务必按时完成全程接种,确保形成完整免疫保护。
疫苗接种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打针,接种后的科学护理同样是确保身体获得最佳保护效果的重要环节。通过正确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常见不适反应,降低不良事件风险,同时让免疫系统更好地完成防御准备。在全球公共卫生背景下,每一次疫苗接种,都是对自己、家人乃至社会的一份保护与责任。让我们从了解正确护理开始,让疫苗发挥最大的防护力量,为健康加一道稳固的屏障。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古城镇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