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代晓玲
在肺部CT检查报告中,“磨玻璃影”这一术语常引发患者的担忧。它既可能是感染或炎症的暂时痕迹,也可能是早期肺癌悄然萌发的信号。影像医生如同“肺部侦探”,需从模糊的影像线索中抽丝剥茧,精准识别潜在威胁。本文将揭示影像医生如何通过CT影像的蛛丝马迹,捕捉早期肺癌信号,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一、肺磨玻璃影
1.定义与成因
肺磨玻璃影(GGO)指CT图像上肺组织密度轻度增高,但仍能清晰显示支气管和血管结构的病变。它如同磨砂玻璃般模糊,成因多样:
良性病变包括炎症、出血、水肿或局灶性纤维化,如肺炎初期或过敏性肺炎;癌前病变如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或原位腺癌(AIS),属于肺癌的极早期阶段;恶性肿瘤如微浸润腺癌(MIA)或浸润性腺癌,需早期干预。
2. CT影像特征
影像医生通过分析GGO的形态、密度和动态变化,判断其恶性风险:
形态学特征:直径>10mm的GGO恶性概率显著升高;边缘毛刺征、分叶征或空泡征提示恶性可能;混合磨玻璃结节(mGGO,含实性成分)的恶性率是纯磨玻璃结节(pGGO)的6倍。
密度定量分析:
CT值(Hounsfield单位,HU)可量化密度:pGGO的CT值通常<-600HU,而恶性结节的CT值多>-500HU;
体积倍增时间(VDT):恶性结节VDT多在20~400天之间,良性病变VDT常>465天。
动态监测:首次发现后,建议3~6个月复查CT,观察结节是否增大或密度增高;长期稳定(>2年)的pGGO多为良性,而持续存在的mGGO需高度警惕。
二、从常规CT到AI辅助诊断
1.薄层CT
常规CT层厚为5mm,易漏诊小结节。影像医生常采用高分辨率薄层CT(层厚0.625~1.5mm),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技术,从矢状位、冠状位多角度观察结节形态,提高诊断准确性。
2.能谱CT
能谱CT通过分析不同能量下的X线衰减,可定量评估结节的碘含量或钙沉积,辅助鉴别炎症与肿瘤。例如,恶性肿瘤因新生血管增多,碘含量通常高于良性结节。
3. AI辅助诊断
人工智能(AI)算法可快速分析CT图像,自动标记可疑结节,并计算恶性概率。例如,深度学习模型可识别传统影像标志(如毛刺征)和人类难以察觉的微观特征(如纹理异质性),辅助影像医生提高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三、鉴别诊断
1.良性病变的影像特征
炎症:GGO常伴周围模糊影,短期随访(如1~2个月)可吸收;
出血:多呈均匀高密度,边界清晰,动态监测可见密度逐渐降低;
肺间质纤维化:多分布于双肺下叶,呈网格状或蜂窝状改变。
2.恶性病变的影像特征
原位腺癌(AIS):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直径常≤20mm,边缘光滑;
微浸润腺癌(MIA):结节内出现微小实性成分(<5mm),提示肿瘤细胞突破基底膜;
浸润性腺癌:实性成分>5mm,伴胸膜牵拉或血管集束征,需立即干预。
四、临床决策
1.风险分层:基于影像特征的治疗建议
影像医生根据结节的恶性概率,为临床提供治疗建议:
低风险(恶性概率<5%):年度随访CT;
中风险(5%-65%):6~12个月复查CT,或考虑PET-CT进一步评估代谢活性;
高风险(>65%):建议活检(如CT引导下穿刺)或手术切除。
2.多学科协作:影像-临床-病理的“无缝对接”
在肺结节多学科诊疗(MDT)中,影像医生与胸外科医生、病理学家共同制定方案。例如,对于高度怀疑恶性的GGO,影像医生可指导穿刺路径,确保活检标本的代表性。
五、结论
肺磨玻璃影是早期肺癌的“隐形信号灯”,影像医生通过精细的CT分析、先进的成像技术和AI辅助工具,从模糊的影像中捕捉恶性肿瘤的蛛丝马迹。从薄层CT的“显微镜”到能谱CT的“化学指纹”,从AI的“第二双眼睛”到多学科协作的“无缝对接”,影像诊断已突破传统界限,成为肺癌早筛的“第一道防线”。公众亦需重视低剂量CT肺癌筛查,尤其是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者),让影像医生的“火眼金睛”在黄金时间窗内发现威胁,为生命争取更多可能。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