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朱学莉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病已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常见问题。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长期、规律用药是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但在实际用药过程中,许多患者存在各种各样的疑惑和误区,导致用药效果不佳,甚至引发不良反应。作为专业的医院药师,我今天就为大家详细“划重点”,讲讲慢性病用药的那些讲究。
一、遵医嘱用药:治疗的基石
遵医嘱用药是慢性病治疗的关键。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用药方案,包括药物剂量、时间、疗程,随意更改用药可能导致药效降低或其他严重后果。例如,高血压患者自行停药可能导致血压反弹和严重心脑血管事件。高血压需长期控制,大多数患者需终身服药。糖尿病患者不规范用药也会加速并发症。因此,严格遵医嘱用药是慢性病治疗的基础。
二、正确的用药时间:把握药效的关键
不同药物的服用时间对药效有着重要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和发挥作用与人体的生理节律密切相关,选择合适的用药时间,能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一)餐前服用的药物
一些药物需要在餐前服用,通常是指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例如,治疗胃溃疡的药物,如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餐前服用可以使药物在胃内形成保护膜,更好地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降糖药中的磺脲类药物,如格列齐特,餐前服用能刺激胰岛素分泌,有效降低餐后血糖。此外,部分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餐前服用可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消化。
(二)餐后服用的药物
餐后服用的药物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很多药物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餐后服用可以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比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餐后服用能降低胃肠道不适的发生率;铁剂在餐后服用,不仅可以减轻胃肠道反应,还能提高铁的吸收率。
(三)特定时间服用的药物
还有一些药物需要在特定时间服用。像他汀类降脂药,如辛伐他汀,由于胆固醇合成的高峰在夜间,睡前服用能更好地抑制胆固醇合成;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一般在早晨8点左右服用,此时人体的激素分泌处于高峰,按照人体生理节律服药,可减少药物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
三、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雪上加霜”
慢性病患者往往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这就增加了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效降低,也可能增强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患者健康造成威胁。例如,高血压患者在服用硝苯地平控制血压时,如果同时服用抗真菌药物酮康唑,可能会使硝苯地平的血药浓度升高,导致血压过度降低,引发头晕、乏力等症状;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降糖时,若同时服用某些抗生素,如磺胺类药物,可能增强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导致低血糖发生。
因此,患者在就医时,一定要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等。药师在发药时,也会详细告知患者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避免自行搭配药物,防止出现不良反应。
四、警惕药物不良反应:安全用药的防线
任何药物都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慢性病患者由于长期用药,更需要关注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多种多样,轻微的可能只是出现胃肠道不适、头晕、皮疹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
当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不要自行判断是否为药物不良反应,更不能随意停药或换药。例如,服用降压药后出现干咳,可能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的不良反应,此时应告知医生,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而不是自行停药导致血压波动。同时,患者可以通过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所服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