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辛文娟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准确诊断糖尿病并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对于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在糖尿病的诊断过程中,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验起着关键作用。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两项检验的临床意义。
一、血糖检验的临床意义
1. 诊断依据
空腹血糖:在隔夜空腹后测量血糖水平,是糖尿病诊断的重要依据。正常空腹血糖值一般低于7.0mmol/L,若空腹血糖≥7.0mmol/L,即可考虑糖尿病可能。
餐后血糖:通常在餐后2小时测量,有助于了解患者进食后的血糖反应。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常超过11.1mmol/L。
随机血糖:在任意时间点测量血糖水平,对于疑似糖尿病患者也有一定诊断价值。若随机血糖≥11.1mmol/L,也可作为糖尿病诊断的参考。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患者需要在空腹状态下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然后在规定时间内测量血糖水平。如果2小时血糖≥11.1mmol/L,也可诊断为糖尿病。
2. 评估糖尿病控制情况
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以评估血糖控制是否达标。通过血糖测定,医生可以了解患者血糖的波动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发现低血糖
血糖测定还可以帮助发现低血糖。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昏迷、抽搐等。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低血糖的发生。通过定期监测血糖,患者可以及时发现低血糖症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进食含糖食物等。
4. 指导治疗
血糖测定结果可以为医生提供治疗方案调整的依据。例如,对于不同病情的患者,医生可以根据血糖值的高低,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和治疗方案。同时,患者也可以根据血糖测定结果,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5. 其他疾病的辅助诊断
血糖测定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作为其他疾病的辅助诊断依据。例如,某些内分泌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等可能会导致血糖异常升高,通过血糖测定可以协助诊断这些疾病。
二、糖化血红蛋白检验的临床意义
1. 反映长期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其水平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这一特性使其成为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指标,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长期血糖控制情况。与单次血糖检测相比,糖化血红蛋白更能稳定可靠地反映患者的血糖状况。
2. 评估糖尿病控制效果
通过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糖尿病的控制效果,并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这包括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以确保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例如,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高,说明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医生可能会建议增加降糖药物的剂量或调整饮食结构。
3. 预测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高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有关。这些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以及动脉硬化等。保持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每升高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就会显著增加。
4. 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医生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更精准的治疗。这包括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计划,以达到最佳的血糖控制效果。例如,对于年轻、病程较短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采用较为严格的治疗方案,以尽快控制血糖。
5. 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效果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能体现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成效,涵盖饮食、运动与用药情况。定期检测可帮助患者了解管理效果,水平升高时提示需调整生活方式或治疗方案。
三、结论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对糖尿病意义重大,前者为诊断提供依据、评估控制情况、发现并发症等,后者反映长期血糖水平、评估控制效果、预测风险等。糖尿病患者需定期检验,及时调整方案,同时配合治疗,养成良好习惯,提升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