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海杰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病,表现为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异常,常伴经色、经质改变及痛经等症状。中医认为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及气血不和密切相关,通过辨证施治可实现调经助孕、改善体质的目标。本文从中医整体观出发,结合现代生活方式,系统阐述月经不调的分型调理、日常养护及特殊时期管理要点,为女性提供科学易行的中医调理指南。
一、月经不调的中医分型调理
1.肝郁气滞型
症状:经行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紫暗有块,伴胸胁胀痛、情绪抑郁。
调理原则:疏肝理气、活血调经。
食疗方:玫瑰花茶(玫瑰花5g+陈皮3g)每日代茶饮;佛手瓜炖排骨(佛手瓜100g+排骨200g)每周2次。
穴位按摩: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凹陷)每日用拇指按压3分钟,以酸胀感为度。
2.脾虚血弱型
症状:月经后期、量少色淡,伴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
调理原则:健脾益气、养血调经。
食疗方:黄芪当归炖鸡(黄芪15g+当归5g+乌鸡200g)每月2次;山药薏米粥(山药30g+薏米20g+大米50g)每日早餐食用。
穴位按摩: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每日艾灸10分钟,或用指腹顺时针揉按50次。
3.肾虚型
症状:月经初潮延迟、经期紊乱,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尿频多。
调理原则:补肾填精、调固冲任。
食疗方:枸杞山药粥(枸杞10g+山药50g+大米50g)作为每日早餐;黑豆核桃炖猪腰(黑豆30g+核桃仁10g+猪腰1个)每周1次。
穴位按摩:关元穴(脐下3寸)每日掌根揉按2分钟,配合艾灸效果更佳。
4.血瘀型
症状:经行腹痛拒按、经血有块,块下痛减,舌质紫暗或有瘀点。
调理原则: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食疗方:山楂红糖水(山楂10g+红糖15g)经期每日1剂;桃仁粥(桃仁5g+粳米50g)经前3日开始食用。
穴位按摩:血海穴(髌骨内上缘上2寸)每日用拍痧板轻拍50次,以局部潮红为度。
5.血热型
症状:月经先期、量多色红,伴心烦口渴、面赤唇干、大便秘结。
调理原则: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食疗方:莲藕汁(鲜莲藕200g榨汁)每日1杯;生地粥(生地15g+大米50g)经前1周每日食用。
穴位按摩:行间穴(足背第1、2趾间缝纹头)每日用指甲掐按1分钟,以刺痛感为度。
二、日常调理与养护
1.起居有常
顺应四时,春季早睡早起,夏季晚睡早起,秋季早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以调养脏腑气血。经期避免涉水淋雨,禁用冷水洗漱,建议每日温水泡脚15分钟(可加艾叶10g)。
2.运动养生
推荐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功法,每日20分钟,以微汗为度。久坐族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做“转腰捶背操”改善盆腔血液循环。
3.情志调节
肝郁者可通过书法、园艺疏解情绪,脾虚者避免过度思虑,肾虚者保持心态平和。每日睡前进行“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放松身心。
三、特殊时期调理要点
1.经期护理
忌食生冷、辛辣及收敛性食物,痛经者可贴敷暖宫贴于神阙穴(脐中),配合饮用姜枣茶。
2.孕前调理
提前3~6个月进行体质调理,肾虚者服用五子衍宗丸,脾虚者服用人参健脾丸。监测基础体温(BBT)判断排卵周期,配合B超监测卵泡发育。
3.更年期管理
潮热盗汗者饮用二仙汤(仙茅10g+仙灵脾10g+当归5g)加减代茶饮。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宫颈TCT、乳腺B超),预防更年期相关疾病。
四、结论
月经不调的中医调理需贯穿“辨证施治-整体调节-长期管理”理念,通过分型食疗、穴位按摩、运动养生及情志调节,恢复肝、脾、肾三脏功能及气血平衡。需注意,调理方案要根据月经周期动态调整,如经后期重补肾、经前期重疏肝。严重月经不调或合并器质性疾病者,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及内分泌评估,在医生指导下结合中药、针灸等综合治疗。女性应建立“治未病”意识,通过日常养护预防月经失调,提升生殖健康水平。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