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婧
在日常生活中,眩晕是一种常见且令人不适的症状。它仿佛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人突然之间感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甚至伴随着恶心、呕吐等不适。眩晕的成因多种多样,而脑血管病变则是其中不容忽视的“幕后黑手”。那么,脑血管病变究竟是如何在眩晕的背后“作祟”的呢?
脑血管病变:眩晕的“幕后推手”
脑血管病变指的是脑部血管发生的各类异常改变,如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血管腔狭窄或阻塞、血管破裂出血、血管畸形等。这些病变如同调皮的“捣蛋鬼”,扰乱脑血管系统的正常血液流动,影响脑部供血供氧。一旦脑血管病变发生,脑部血液供应受影响,就像城市供水故障致部分区域缺水,脑部某些区域会“干旱”,引发脑细胞缺氧、代谢紊乱,眩晕等症状便随之而来。
眩晕的“千姿百态”
眩晕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症状,它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有的眩晕患者会感觉周围的事物在旋转,仿佛自己置身于一个旋转的木马之上;有的患者则会感觉自己在摇晃,就像乘船遇到风浪一样;还有的患者会感觉站立不稳,仿佛脚下的大地突然变得松软无力。这些眩晕的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伴随着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其他不适。
眩晕的严重程度也因人而异。有的人只是偶尔感到轻微的头晕,稍作休息就能缓解;而有的人则会出现剧烈的眩晕,甚至无法站立、行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这种差异往往与脑血管病变的类型、部位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脑血管病变引发眩晕的“罪魁祸首”
那么,脑血管病变究竟是如何引发眩晕的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生理机制。
1.脑血流不足:当脑血管发生病变时,如血管狭窄、血管痉挛等,会导致脑血流不足。就像一条原本畅通的河流突然变得狭窄或受阻,水流就会减少一样。脑血流的不足会使脑细胞缺氧,进而引发眩晕。这种情况在心脏疾病、低血压或直立性低血压等患者中尤为常见。
2.脑血管病变影响通畅性:脑血管病变如脑动脉硬化、脑梗死等,会影响脑血管的通畅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逐渐变硬、弹性降低,容易形成斑块。这些斑块就像河流中的礁石,会阻碍血液的流动。当血液流动不畅时,脑部的供血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引发眩晕。
3.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是向大脑供血的重要通道。当颈动脉发生狭窄时,就像一条通往城市的主干道突然变得狭窄一样,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这种情况在动脉硬化、炎症或其他病理变化的患者中较为常见。颈动脉狭窄引发的眩晕往往在颈部活动时更加明显。
4.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血管内凝固形成血块。这些血块就像河流中的浮冰,会阻碍血液的流动。当血栓在心脏、颈动脉或脑血管内形成时,会导致局部缺血,进而引发眩晕。特别是有心脏病史或血液凝固异常的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更高。
5.脑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是脑血管病变引发眩晕的另一种常见原因。它可能由血压波动、血管痉挛等多种因素引起。当脑供血不足时,大脑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出现眩晕、头痛等症状。
如何应对脑血管病变引发的眩晕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眩晕症状,特别是伴随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来明确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缓解眩晕症状至关重要。建议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上应低盐低脂、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果、全谷物等。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也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
康复训练:针对脑血管病后遗症引起的眩晕,可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如前庭功能训练有助于改善平衡功能、减少眩晕发作。具体方法包括眼球运动、头部运动、平衡训练等。
心理干预:脑血管病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情绪可能加重眩晕症状。心理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睡眠质量。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
(作者单位:河北省晋州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