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孙诺
在日常生活中,意外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遭遇危险。其中,气道异物梗阻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突发状况,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海姆立克急救法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急救方法,在关键时刻能够挽救孩子的生命。然而,许多家长对其了解有限,甚至存在误解。因此,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都至关重要。
一、气道异物梗阻的危险性
气道异物梗阻是指异物进入气道,导致气道部分或完全堵塞,从而引发呼吸困难、缺氧等一系列症状。对于儿童而言,由于其气道相对较窄,且好奇心旺盛,常常会将一些小物件放入口中,如玩具零件、硬币、糖果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引发气道异物梗阻的潜在危险因素。一旦发生气道异物梗阻,孩子可能会出现剧烈咳嗽、呼吸急促、面色发紫、烦躁不安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失去意识。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解除气道梗阻,大脑缺氧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甚至死亡。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气道异物梗阻是导致儿童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了解并掌握有效的急救方法,对于及时挽救孩子的生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由美国医生海姆立克(Henry Heimlich)于1974年发明的一种急救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冲击腹部产生的压力,使膈肌瞬间向上抬升,从而增加胸腔内的压力,促使肺部残留的气体形成一股强大的气流,将气道内的异物冲出,从而解除气道梗阻。这种急救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且效果显著,被广泛应用于气道异物梗阻的急救中。
三、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操作方法
(一)成人对儿童的施救方法
1.站立位施救:施救者站在儿童身后,双脚呈弓步,靠近儿童的一侧脚向前迈出一步,以保持身体的平衡。用双臂环绕儿童的腰部,将一只手握成空心拳,拳眼放在儿童脐部上方约两横指的位置(大约在脐部与剑突之间),另一只手抓住握拳的手,快速、有力地向内、向上冲击儿童的腹部,每次冲击动作要干脆利落,连续冲击数次,直到异物排出。在施救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用力过猛,以免对儿童的腹部造成损伤。
2.卧位施救:如果儿童已经失去意识或无法站立,可将其平卧在地面上,施救者骑跨在儿童的髋部两侧,双手交叉重叠,将手掌根部放在儿童脐部上方约两横指的位置,用身体的重量带动双手,快速、有力地向内、向上冲击儿童的腹部,同样连续冲击数次,直至异物排出。
(二)儿童自救方法
对于具备一定自理能力的较大儿童,可以学习基本的自救技巧。若遇到气道异物梗阻,儿童应迅速用上腹部紧贴固定物体边缘,身体前倾并用力顶压腹部,反复操作直至异物排出。在自救时,确保所用物体边缘无锐角,以免伤害到腹部。
(三)对婴儿的施救方法
对于1岁以下的婴儿,因其身体结构和生理特点特殊,需采取不同的施救措施。施救者应将婴儿平躺于大腿上,保持头部稍低,用一手托住头部和下颌,另一手在婴儿两肩胛骨间进行轻柔而有力的背部拍击,连续5次。若异物未排出,将婴儿翻转,用食指和中指在胸部正中下方位置进行轻柔而有力的冲击,也是连续5次。交替进行背部拍击和胸部冲击,直至异物排出。
四、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注意事项
1.判断气道异物梗阻:在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前,需判断孩子是否为气道异物梗阻。若孩子能正常呼吸、咳嗽或说话,应鼓励其用力咳嗽。仅当孩子出现呼吸困难、面色发紫等症状时,才需立即实施急救。
2.避免盲目操作:严格遵循正确操作方法,避免盲目用力。错误操作可能导致孩子腹部受伤或引发并发症。建议接受专业急救培训,掌握正确技巧。
3.及时就医:即使异物被排出,也应将孩子送往医院检查治疗,确保安全。
4.预防为主:预防气道异物梗阻比急救更重要。家长应加强孩子安全教育,避免接触小物件,确保孩子进食时安静坐稳,防止食物误入气道。
五、结语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急救方法,在关键时刻能够挽救孩子的生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准确地实施急救。同时,我们还要加强预防措施,避免儿童气道异物梗阻的发生。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河北省辛集市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