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肠道息肉会癌变?关于它的真相你需要知道
2025-01-27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5704

撰文/陈利

肠道息肉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的良性病变,约30%~50%的结直肠癌源于腺瘤性息肉恶变,非腺瘤性息肉长期刺激也可能癌变。公众对息肉认知存在一些误区,如“切后无忧”,或因恐惧手术延误治疗。本文将解析息肉癌变机制、分类及应对策略,助力科学健康管理。

一、肠道息肉的癌变机制

肠道息肉的癌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1.基因突变累积

腺瘤性息肉的癌变与APC、KRAS、TP53等基因突变密切相关。APC基因突变导致Wnt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使细胞增殖失控;KRAS突变则促进细胞存活和血管生成;TP53突变则削弱DNA损伤修复能力,加速癌变进程。

2.炎症刺激

长期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可诱导细胞DNA损伤修复机制失效,增加癌变风险。研究显示,炎症性肠病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

3.生活方式的影响

高脂饮食、红肉摄入过量、缺乏膳食纤维、吸烟、肥胖等,均被证实与肠道息肉癌变相关。例如,红肉中的亚硝基化合物可刺激肠道黏膜细胞异常增生;肥胖则通过胰岛素抵抗和炎症因子(如IL-6)分泌促进癌变。

4.年龄与遗传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细胞DNA损伤累积,癌变风险升高。此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患者,因遗传缺陷导致息肉癌变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二、肠道息肉的分类与癌变风险

根据病理特征,肠道息肉可分为以下类型:

1.腺瘤性息肉

管状腺瘤:癌变率约5%~10%,直径小于1厘米时风险较低。

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达30%~50%,尤其当直径超过2厘米时,需高度警惕。

管状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介于两者之间,需定期监测。

2.非腺瘤性息肉

炎性息肉:与肠道炎症相关,癌变率低于1%,但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增生性息肉: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癌变率极低,但多发性增生性息肉需排除遗传性息肉病。

锯齿状息肉:具有锯齿状边缘,恶变风险较高,需通过内镜活检明确病理类型。

三、肠道息肉的早期筛查与诊断

早期发现是预防癌变的关键。目前,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息肉的“金标准”,可直观观察息肉大小、形态及位置,并取活检进行病理分析。此外,以下人群需加强筛查:

高风险人群:年龄超过50岁、有结直肠癌家族史、长期炎症性肠病患者。

筛查频率: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5~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腺瘤性息肉切除后,需每1~3年复查一次。

新技术应用:虚拟结肠镜(CT结肠成像)和粪便DNA检测可作为筛查补充手段,但阳性结果仍需结肠镜确认。

四、肠道息肉的治疗与管理

针对不同类型息肉,需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

1.内镜下切除

冷圈套切除术:适用于直径小于5毫米的息肉,创伤小,恢复快。

热圈套切除术:适用于5~10毫米的息肉,通过高频电流切除并止血。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用于切除直径10~20毫米的扁平或隆起型息肉。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针对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或早期癌变,可完整切除病变组织。

2.手术切除

当息肉直径超过2厘米、病理提示癌变或内镜下无法完全切除时,需考虑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切除。

3.药物治疗

对于炎性息肉,可通过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如美沙拉嗪)或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部分患者息肉可缩小或消失。

4.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全谷物、蔬菜、水果),少吃红肉和加工肉制品。

运动管理: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控制体重。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均与肠道息肉癌变相关。

五、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1.误区一:息肉切了就万事大吉

腺瘤性息肉复发率高达30%~50%,需定期复查以监测新发息肉。

2.误区二:所有息肉都会癌变

非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极低,但需通过病理检查明确类型。

3.误区三:忽视小息肉

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虽然癌变风险较低,但若形态不规则或伴有不典型增生,仍需警惕。

4.注意事项

内镜切除后可能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需遵医嘱观察。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需终身随访,必要时进行全结肠切除。

六、结论

肠道息肉的癌变风险虽存在,但通过科学筛查、精准治疗和健康管理,可显著降低癌变概率。公众需树立“早筛早治”理念,避免因恐惧或忽视而延误治疗。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强科普宣传,提升公众对肠道息肉的认知水平。未来,随着内镜技术和分子诊断的发展,肠道息肉的管理将更加精准高效,为患者带来更多健康保障。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人民医院)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北京发布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行动计划
北科大首设“碳中和创新班”,培养模式如何实施?
智能视听工程专业首登本科目录!AI 时代的 “未来专业” 长啥样?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