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宋煜铮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诸多困扰。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作为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在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糖化血红蛋白的定义与形成机制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经非酶反应形成的产物,反应分两步生成稳定酮胺,测定方法仅测酮胺,反映长期血糖水平,不受短期血糖波动影响。
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优势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过去8~12周平均血糖水平,评估长期血糖控制,且不受短期饮食、运动及药物等因素影响,结果稳定可靠。
三、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1. 糖尿病诊断: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首次将HbA1c纳入诊断标准,≥6.5%为确诊依据,>9.0%提示持续高血糖。
2. 评估并发症发生风险:有研究表明,平均HbA1c每减少1%,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风险降低21%,心肌梗塞降低14%,微血管并发症降低37%。HbA1c水平每降低一成,则视网膜病变风险降低43%~45%。
3. 筛查糖尿病高危人群:由于HbA1c水平上升带来的风险具有连续性,那些HbA1c水平低于糖尿病阈值,但≥6.0%的人应该得到有效的预防干预。但是HbA1c水平低于6.0%的患者可能也处于危险之中。
4. 衡量血糖控制: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对调整治疗方案、发现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糖尿病的控制效果,并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包括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以确保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5. 监测自我管理效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还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效果,如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使用的情况。通过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患者可以了解自身管理效果,并根据结果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
6. 鉴别诊断:可用于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例如,在脑血管应急症等应激状态下血糖增高但糖化血红蛋白却不增高。
四、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注意事项
1. 不严格要求空腹:大多数情况下,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测试不需要空腹,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测试。
2. 药物影响:铁剂、维生素C/E可致HbA1c假性降低,阿司匹林、嗜酒、慢性麻醉剂及羟基脲则使其假性升高,长期服用者需告知医生。
3. 怀孕影响:对于怀孕妇女,糖化血红蛋白测试在评估糖尿病控制方面可能会有限,需使用其他血糖监测方法。
4. 定期监测:建议定期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测试,糖尿病患者应至少每三个月检测一次HbA1c,以便追踪血糖控制的变化和效果,并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
五、正常范围与目标值
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通常为4%到5.6%。对于糖尿病患者,目标是将HbA1c值控制在7%以下,以减少并发症的风险。不过,具体目标应根据个体情况而定,如年龄、病程、并发症等因素。
六、结论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作为糖尿病管理的核心工具,其价值贯穿疾病全周期。作为反映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HbA1c通过量化过去8~12周平均血糖水平,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其优势在于稳定性——不受短期饮食、运动或药物波动影响,确保评估结果可靠。临床应用中,HbA1c不仅是诊断糖尿病的关键指标,更是预测并发症风险的“风向标”。此外,HbA1c筛查可识别高危人群(如≥6.0%者需干预),并监测患者自我管理效果,指导治疗方案动态调整。
检测时需注意药物干扰(如铁剂、维生素C/E可能降低结果,阿司匹林或酗酒可能升高结果),孕妇需结合其他监测方法,并建议糖尿病患者每3个月复查一次。目标值设定需个体化,通常以<7%为基准,但需综合考虑年龄、病程及并发症风险。通过科学应用HbA1c检测,可显著优化糖尿病管理流程,延缓疾病进展,最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并减轻社会医疗负担。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