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芳卉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30~50岁女性发病率高达20%~30%。超声检查作为诊断子宫肌瘤的首选方法,凭借其无创、实时、可重复性强的优势,为临床提供了精准的形态学依据。本文将从超声诊断要点、分型标准及临床意义等维度,系统解析超声在子宫肌瘤诊疗中的核心价值。
一、超声诊断的核心要点
1. 子宫形态与肌瘤特征
子宫大小与形态:正常子宫呈倒置梨形,体积为长7~8cm、宽4~5cm、厚2~3cm。肌瘤导致子宫体积增大时,形态可呈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
肌瘤回声特征: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或等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均匀。部分肌瘤因液化、钙化或红色变性,可出现无回声区、强回声斑或混合回声。
血流信号: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肌瘤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可分为四型。无血流型:见于肌瘤变性或退化期;点状血流型:提示肌瘤生长缓慢;条带状血流型:多见于生长活跃的肌瘤;丰富血流型:需警惕肌瘤恶变可能。
2. 肌瘤定位与定量
生长部位:浆膜下肌瘤,向子宫外突出,超声表现为子宫旁低回声团块,与子宫相连;肌壁间肌瘤,位于子宫肌层内,呈低回声团块,占肌瘤总数的60%~70%;
黏膜下肌瘤,向宫腔内突出,导致宫腔变形,表现为宫腔内低回声团块;宫颈肌瘤,位于宫颈,超声显示宫颈增大伴低回声团块。
数量与大小:超声可清晰显示肌瘤的数量及大小,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3. 特殊类型肌瘤的超声表现
变性肌瘤:囊性变,表现为无回声区;钙化,强回声伴后方声影;红色变性,肌瘤内部回声不均,血流信号增多。
恶性变:约1%的肌瘤可能恶变为肉瘤,表现为肌瘤快速增大(3个月内体积增长>50%)、血流信号异常丰富、边界模糊或分叶状。
二、子宫肌瘤的分型标准
1. 按生长部位分型
浆膜下肌瘤:肌瘤向子宫浆膜面生长,若基底部较窄(<肌瘤宽度的25%)且很长,则为带蒂肌瘤。
肌壁间肌瘤:最常见类型,位于子宫肌层内,可单发或多发。
黏膜下肌瘤:根据突出宫腔比例分为0~Ⅲ型,其中Ⅲ型肌瘤少部分位于宫腔内,大部分位于肌层内。
宫颈肌瘤:位于宫颈,需与宫颈纳氏囊肿鉴别。
阔韧带肌瘤:位于子宫侧壁,与子宫相连,需与卵巢肿瘤鉴别。
2. 按数量分型
单发性肌瘤:单个肌瘤,边界清晰。
多发性肌瘤:多个肌瘤,可能相互融合,超声显示为多个低回声团块。
三、超声诊断的临床意义
1. 治疗方案选择的依据
观察与随访:对于肌瘤较小(直径<3cm)、无症状的患者,可定期超声复查,监测肌瘤生长情况。
药物治疗:对于近绝经期、肌瘤体积较小且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可选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如亮丙瑞林)、米非司酮等药物,通过降低雌激素水平缩小肌瘤体积。
手术治疗:肌瘤剔除术,适用于有生育需求或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子宫切除术,适用于肌瘤体积大、症状严重或疑有恶变的患者。
2. 疗效评估与预后判断
药物治疗后:超声可评估肌瘤体积缩小程度及血流信号变化,判断治疗效果。
手术治疗后:超声可监测残余肌瘤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孕期监测:对于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超声可动态观察肌瘤大小、位置及与胎儿的关系,保障母婴安全。
3. 鉴别诊断与并发症监测
鉴别诊断:超声可鉴别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息肉、卵巢肿瘤等疾病。
并发症监测:超声可发现肌瘤变性、蒂扭转、感染等并发症,及时指导临床处理。
4. 科研与流行病学研究
超声诊断数据为子宫肌瘤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基础,例如,通过大规模超声筛查可评估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女性的肌瘤发病率,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四、超声诊断的局限性及应对策略
子宫肌瘤超声诊断存在局限性,如微小肌瘤易漏诊、特殊类型鉴别难、操作者依赖性强。应对策略包括联合MRI或病理检查,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以及利用AI技术辅助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五、小结
子宫肌瘤的超声诊断为临床提供了形态学依据,通过精准定位、定量及分型,为治疗方案选择、疗效评估及并发症监测提供了重要参考。患者应定期进行超声检查,早期发现肌瘤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改善预后。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