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韩冬芳
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和人体内的条件致病真菌,属酵母菌科念珠菌属。在健康状态下,它与人体共生且无害,但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菌群失衡时,可能引发多种感染,其中鹅口疮(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之一。
一、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学特性
1. 形态与结构
白色念珠菌为单细胞真菌,直径为2~6微米,呈圆形或卵圆形,以出芽方式繁殖。在组织内可形成假菌丝,由芽生孢子连接而成,假菌丝顶端或中间可见厚膜孢子,是其特征性结构。
2. 生存环境
该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人体黏膜表面。对热敏感,60℃加热1小时即可灭活,但对干燥、紫外线及化学消毒剂耐受性较强。
3. 致病机制
白色念珠菌具有双相性,在健康人体内以酵母相存在,致病时转化为菌丝相。菌丝能穿透黏膜上皮细胞,分泌蛋白酶破坏组织屏障,并通过黏附分子附着于宿主细胞,引发感染。
二、鹅口疮的发病机制与高危因素
1. 发病机制
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口腔黏膜引起,典型表现为颊黏膜、舌面、上颚等部位出现乳白色假膜,可融合成片,擦拭后可见充血创面。患儿常因疼痛拒食、哭闹。
2. 高危因素
免疫力低下:婴幼儿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下降,易受感染。
口腔卫生不良:婴幼儿进食后未清洁口腔,奶渍残留为真菌提供营养。
药物影响: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会破坏菌群平衡,抑制有益菌生长,导致白色念珠菌过度繁殖。
三、鹅口疮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 典型症状
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块,状如凝乳,不易擦去。患儿可能出现拒食、流涎、烦躁不安,严重者可伴低热。成人感染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或佩戴义齿者,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糜烂。
2. 诊断方法
直接镜检:取口腔黏膜白膜涂片,革兰染色后可见芽生孢子及假菌丝。
培养鉴定:将标本接种于沙氏培养基,25~37℃培养2~3天,形成乳白色类酵母型菌落,镜检可见假菌丝及厚膜孢子。
鉴别诊断:需与口腔溃疡、疱疹性口炎等疾病鉴别,后者无假菌丝结构。
四、鹅口疮的治疗与预防
1. 治疗方法
局部用药:使用2%~4%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或涂抹制霉菌素混悬液,每日3~4次,疗程7~10天。症状严重者可联合使用氟康唑溶液漱口(儿童需遵医嘱调整剂量)。
全身用药:对免疫缺陷患者或播散性感染者,需口服氟康唑(3~6mg/kg/日)或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
2. 预防措施
口腔卫生:婴幼儿进食后用温水清洁口腔,可使用硅胶指套牙刷;成人保持早晚刷牙、餐后漱口的习惯。
饮食调理: 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和C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避免滥用药物: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和激素,避免长期自行用药。
五、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扩展危害与治疗原则
1. 其他感染类型
黏膜感染: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阴道炎)、口角炎。
皮肤感染:腹股沟、肛周、指(趾)间等部位出现湿疹样皮损。
内脏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膀胱炎,严重者可引发败血症。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膜炎、脑脓肿,多由原发病灶转移而来。
2. 治疗原则
抗真菌药物:常用药物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需根据感染部位和耐药性选择。局部治疗可选用克霉唑栓、硝酸咪康唑乳膏等。
增强免疫力:通过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当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去除诱因:停用不必要的抗生素、激素,治疗基础疾病。
六、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性与防控挑战
1. 耐药现状
近年来,白色念珠菌对唑类药物(如氟康唑)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免疫抑制患者中更易出现耐药菌株。
2. 防控建议
医院感染控制:加强医疗器械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定期进行口腔黏膜监测。
公共卫生教育:普及合理用药知识,减少抗生素滥用;推广疫苗接种。
七、结论
白色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免疫力下降或菌群失衡时可致鹅口疮等感染。通过科学护理、合理用药及预防措施可控制感染,加强卫生、避免滥用药物等能降低感染风险。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