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探索 正文
5000多年前古人的“记事本”都画了啥
2025-04-23 来源:科普时报 阅读量:1.1万

现代社会电子设备发达,人们利用各种媒介储存和传递信息。当我们把时针拨回5000多年前,在那个没有文字的年代,先民们是如何进行信息沟通和记录事情的呢?良渚文化考古告诉我们其中一个答案:刻画符号。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石器、陶器刻画符号已近千个,有六七百种。

▲杭州市余杭区南湖遗址出土的陶罐上,形似奔跑的“老虎”刻符,像极了甲骨文中的虎字(科普时报记者 季春红 摄)

▲杭州市余杭区茅庵里遗址出土的陶片上,刻画了一只小狗(科普时报记者 季春红 摄)

▲杭州市余杭区葡萄畈遗址出土的陶刻纹宽把杯上,扬子鳄的爪牙清晰可见(科普时报记者 季春红 摄)

部分成串的符号像叙事一样描述着当时的生产生活,走近它们如同翻开了5000多年前古人的“记事本”。

良渚文化考古集中在长江下游的上海、江苏苏州、浙江杭州等地,其中在杭州余杭区发现的古城遗址面积为故宫博物院面积的8倍多,组建的水利系统则用了近30座水坝。在这个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需要严谨地计算和记录,并且将命令分毫不差地传递下去,这些记录的载体很有可能是有机物质(易腐),我们很想找到它们。然而5000多年的岁月抹去了它们大部分的痕迹,只留下一大堆谜团——刻画符号。

在众多的刻画符号中,有一些单个的符号比较写实,可能是对于当时风物的记录。它们大多以碎片形式出现,例如在杭州市余杭区庙前遗址出土的“刻符狗狗”,余杭区马家坟遗址出土的“石镰”、余杭区卞家山遗址出土的“石犁”,以及在嘉兴海盐仙坛庙遗址出土的“房屋”。比较完整的器皿,如在杭州市余杭区葡萄畈(fàn)遗址发掘出土,刻着“扬子鳄”的陶刻纹宽把杯,其功能与“匜(yí)”相似,是用来倒水洗手的。如此来看,餐前洗手的习惯可能也延续了5000多年!

出土于杭州市余杭区南湖遗址的刻符陶罐,虽然用料工艺都很简单,却胜在完整。在它表面刻有十二个意义非凡的符号,古文字学家找到了和甲骨文中“钺(yuè)”和“虎”字造字逻辑几乎相同的符号,其中“钺”的形象,还同样出现在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出土的陶尊上,以及同时期苏州澄湖遗址出土的贯耳壶上——简略版的“石钺”,两者之间的关系就犹如汉字繁体与简体一般,一体两面。虽然这些刻符与甲骨文的逻辑甚至少量字体都很“形似”,但如果用甲骨文的解读逻辑去生搬硬套它们内在含义,显然不具备说服力。

解读这些刻画符号,就像是对良渚文明这个巨大的压缩包进行解压的过程。现阶段对良渚刻符的解读仅仅只是个开始,未来或许会有更多新发现。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潘嘉平(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文化学会会员、良渚博物院社教专员)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北京发布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行动计划
新一代国产通用CPU发布!性能接近国际主流产品水平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将迎首批新生,有哪些培养特色?
推荐阅读
最新发现:30万年前的古人类会制作木制“挖掘棒”挖食物
2025-07-04 中国之声
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丨畅游北京中轴线,感悟古人生态智慧
2024-06-05 北京科技报
科普漫画|在吃糖这件事上,古人同样“又爱又怕”
2023-09-25
“尼安德特人”研究获诺奖!这群远古人类给我们留了哪些“祖传DNA”?
2022-10-05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