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瑞雪
癌痛是癌症患者在疾病过程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生率高达60%~80%。癌痛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关注癌痛患者的心理健康,并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对于改善患者的整体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一、癌痛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1. 焦虑与恐惧
• 表现:癌痛患者常因对疾病的不确定性、治疗的副作用以及疼痛的持续性感到焦虑和恐惧。这种情绪可能表现为心慌、出汗、坐立不安,甚至出现惊恐发作。
• 原因:患者对癌症的误解、对治疗过程的担忧以及对疼痛无法缓解的恐惧是焦虑和恐惧的主要来源。
2. 抑郁
• 表现:长期的癌痛折磨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抑郁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我评价降低,甚至出现自杀念头。
• 原因:疼痛的持续性、生活质量的下降以及对未来的悲观预期是导致抑郁的主要因素。
3. 否认与逃避
• 表现:部分患者在面对癌症诊断时,可能会拒绝接受现实,通过否认来逃避心理压力。
• 原因:否认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患者试图通过拒绝现实来减轻心理压力。
4. 愤怒与孤独
• 表现:面对癌症带来的痛苦和生活的变化,患者可能会感到愤怒和不公平。同时,由于疾病的影响,患者可能会感到孤独,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减少。
• 原因:愤怒源于患者对疾病的无力感,而孤独则是因为患者在疾病过程中逐渐与外界隔离。
5. 心理脆弱与敏感多疑
• 表现:癌痛患者的心理状态较为脆弱,容易因小事产生情绪波动。部分患者可能会对周围环境过度敏感,甚至产生多疑心理。
• 原因:疼痛的持续性以及对治疗效果的担忧使患者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导致心理脆弱。
二、癌痛患者的心理护理策略
1. 全面评估与个性化护理
• 方法:护理人员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包括疼痛的部位、强度、持续时间等,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同时,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制定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计划。
• 意义:通过科学的疼痛管理,减轻患者的生理痛苦,进而缓解心理压力。
2. 心理疏导与情感支持
• 方法: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倾听患者的感受,给予情感支持。通过温和、耐心的态度,帮助患者宣泄情绪,减轻心理负担。
• 意义:良好的沟通可以增强患者的信任感,使其更愿意接受心理干预。
3. 认知行为干预
• 方法: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通过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例如,向患者普及癌症知识,解释疼痛的机制和治疗方法,消除其对疾病的恐惧。
• 意义: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模式,可以有效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4. 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
• 方法:基于社会支持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癌痛患者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通过家庭、朋友和社会的支持,患者可以获得更多的心理资源,减轻心理压力。
• 意义:社会支持可以增强患者的心理韧性,帮助其更好地应对疾病。
5. 放松训练与注意力转移
• 方法: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此外,通过听音乐、看电影等方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也有助于缓解疼痛和焦虑情绪。
• 意义:放松训练可以降低患者的紧张情绪,注意力转移则可以减轻疼痛的主观感受。
6. 家庭与社会支持
• 方法:家庭成员的支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家属应多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理解和支持,避免因患者的情绪波动而产生冲突。
• 意义:家庭支持可以增强患者的心理安全感,减轻其孤独感。
7. 多学科联合干预
• 方法:心理护理应与医疗、护理、康复等多学科联合,形成综合干预模式。通过多学科团队的合作,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提高其生活质量。
• 意义:多学科联合干预可以全面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三、结论
癌痛患者的心理问题复杂多样,严重影响其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通过科学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其心理状态,增强治疗依从性。医护人员、家属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癌痛患者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