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晓红
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或面神经麻痹,是因面神经受损而引起的面部肌肉瘫痪,表现为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等症状。西医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等治疗,而中医则以“风邪侵袭”“气血失调”为病因,通过针灸、按摩、艾灸、刮痧等手段,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本文将探讨中医护理如何通过气血调理与穴位按摩,加速面瘫康复,帮助患者重塑面部表情。
一、面瘫的中医认识
中医认为,面瘫多由风邪侵袭、气血不畅所致,主要病因包括以下几点。
风寒侵袭:常因受凉、风吹、感冒后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面部肌肉失去濡养。
气血亏虚:体虚或久病体弱者,气血不足,筋脉失养,导致面神经功能受损。
肝肾不足: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者,面神经修复能力下降,导致病程延长。
治疗面瘫,关键在于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节气血,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二、气血调理:中医特色康复方法
气血通畅是面部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经络通畅”,只有保证气血运行顺畅,才能有效滋养面部神经和肌肉,促进损伤修复。中医治疗面瘫常采用针灸、艾灸、刮痧、药膳等方法,通过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增强神经再生能力。其中,针灸可直达病灶,刺激面神经功能,艾灸可温经散寒,促进血液循环,而药膳调理则有助于补气养血,提高机体自愈能力,从而加速面瘫康复。
1. 针灸疗法
针灸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面部肌肉功能。常用穴位如下。
阳白穴(眉上1寸):疏风通络,改善眼睑闭合不全。
四白穴(眼眶下方):促进局部气血流通,缓解口角歪斜。
地仓穴(嘴角旁):调节面部神经,改善口角歪斜。
颊车穴(下颌角前):促进咀嚼肌功能恢复。
风池穴(后颈部):驱风散寒,舒缓面神经压迫。
针刺手法:可采用“透刺法”,如阳白透鱼腰,或电针刺激,增强疗效。
2. 艾灸与刮痧
艾灸:选取风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刮痧:可沿面部经络刮拭,如督脉、胃经、胆经,有助于改善微循环,加速康复。
3. 中药调理
补气活血方:可选用黄芪、当归、川芎、丹参等药物,促进气血循环。
祛风散寒方:如桂枝汤加减,适用于风寒型面瘫患者。
养血舒筋方:如四物汤加减,可改善气血亏虚型面瘫。
三、穴位按摩:促进神经恢复
穴位按摩可刺激神经功能,改善肌肉萎缩,促进面神经再生。
1. 按摩关键穴位
攒竹穴(眉头内侧):缓解眼睑闭合不全。
承浆穴(下唇正中):促进口角恢复。
翳风穴(耳垂后方):增强面神经功能。
合谷穴(手背虎口处):面瘫要穴,调节面部气血。
2. 按摩手法
轻揉法:用指腹轻揉穴位,促进气血运行。
点按法:用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每次5~10秒,以酸胀感为宜。
提捏法:对面部肌肉轻轻提捏,有助于恢复弹性。
3. 口部功能训练
做“吹气、鼓腮、嘟嘴”动作,每天练习10~15分钟,增强肌肉力量。
朗读绕口令,刺激面部神经,提高语言功能。
四、日常护理与康复建议
保暖防风:避免吹风、受凉,外出佩戴口罩、围巾,避免寒邪加重病情。
均衡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B族、蛋白质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豆制品,有助于神经修复。
作息规律: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睡眠,增强机体修复能力。
心理调适:面瘫影响面部美观,患者易产生焦虑情绪。家属应给予支持,避免焦虑影响康复进程。
五、康复周期与预后
轻度面瘫患者经过2~4周治疗可基本恢复。
中度患者3个月内可明显改善。
严重病例(如周围性面瘫)可能需6个月以上康复,但早期干预可提高恢复率。
若3~6个月仍无明显改善,建议进一步检查,如肌电图评估神经功能,必要时考虑手术治疗。
六、结语
面瘫的康复需要综合治疗,中医护理以气血调理、针灸推拿、穴位按摩为核心,可加速面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合理搭配中药、艾灸、日常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对于患者而言,保持积极心态,配合康复训练,是迈向康复的重要一步。通过科学的中医护理,让面瘫患者早日恢复自信笑容!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