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杰
每年春夏之交,尤其是4—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它是一种常见于婴幼儿的病毒性传染病,得名于其典型的皮疹分布:手、足、口腔及臀部。很多家长觉得“这病常见、能自愈”,所以容易忽视。虽然大多数手足口病是轻症,但个别由某些病毒株引起的病例可能进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引发神经系统、心肺系统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这也是每年各地儿科医生和疾控中心特别强调“早识别、早干预”的原因。本文将带你了解什么是手足口病、如何判断是否严重、出现哪些信号要立刻就医,以及居家护理和预防要点。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以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最常见)引起的急性病毒性感染,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成人感染后多为隐性感染。
主要传播途径包括:飞沫传播,呼吸道飞沫(打喷、咳嗽);直接接触,接触感染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间接接触,接触被污染的玩具、毛巾、餐具、门把手等。病毒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幼儿园、托育机构、家庭是主要暴发场所。
手足口病典型症状有哪些?
大多数患儿症状较轻,经过支持治疗可在7~10天自愈,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数在38℃左右,也可无发热或高热;手掌、脚底、口腔黏膜、臀部等部位出现小水疱或红疹;口腔疱疹破溃,导致进食困难、流口水、烦躁;轻微咳嗽、流涕、食欲下降、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
这些典型症状在医生指导下居家护理,一般能痊愈。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危重症表现,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这些“危险信号”一旦出现,必须立即就医!
手足口病虽然常见,但由EV71病毒引起的个别病例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肺水肿、心肌炎等并发症。以下表现提示病情可能严重,应第一时间送医。
持续高热不退:体温超过39℃,持续超过48小时,或服退烧药效果不明显。
精神状态差:表现为嗜睡、昏昏欲睡、反应迟钝,甚至意识不清、抽搐。
出现惊厥、抽风:哪怕只发生一次,也需紧急送医排除病毒性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呼吸异常: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喘憋、口唇发绀等,提示可能累及肺部或心功能异常。
心率异常:心跳过快、过慢、心律不齐,可能为病毒性心肌炎表现。
手脚发凉、皮肤苍白或出现紫斑:提示循环功能异常,可能发展为休克。
出疹范围广、迅速恶化或融合成大片:结合其他症状,需警惕病毒株毒性较强或发生继发感染。
⚠️只要家长觉得孩子“和平时不一样”“不对劲”,哪怕说不清原因,也应及时就医,特别是婴幼儿无法准确表达身体不适时。
确诊手足口病后,如何做好居家护理?
对于一般轻症手足口病患儿,医生常建议在家隔离观察、对症治疗,避免病毒传播并促进康复。居家隔离观察治疗,休息至症状消失后7天,暂停去幼儿园和公共场所,独立使用餐具、毛巾、床单;体温超38.5℃时可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烧,遵医嘱剂量;口腔疱疹疼痛时可用温水漱口、局部喷剂缓解不适,避免食用酸辣食物;多饮水、多休息,预防脱水、促进代谢;可进食稀粥、软饭、果泥、温凉的奶等易消化食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水疱破裂后感染;定期通风,勤洗手、勤换洗玩具和用品。如症状明显改善,出疹处干燥结痂、体温正常超过3天、精神状态良好,即可视为康复。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
目前尚无针对所有手足口病病毒的疫苗,但对于EV71病毒,国家已上市EV71疫苗,可在6个月龄起接种,建议有条件的儿童及时完成全程疫苗接种。
日常预防重点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归来、接触患儿后务必使用流动水洗手;每日清洗消毒儿童接触物品;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避免带病上学,发现症状第一时间请假,避免传播;出现疫情时减少聚集,尽量不带孩子去人多密集的地方。
手足口病虽然高发、普遍,但它并不总是轻症。很多重症手足口病的家长回忆中都提到:“本来只是发烧和长疱疹,没想到一晚就严重了。”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儿童常见病时,不要掉以轻心,更不能忽视“异常信号”。对家长来说,识别危险症状、尽早送医,是守护孩子生命安全的关键一步。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更多家长了解手足口病的全貌,做到不恐慌、不误判、早预防、早处理。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机关保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