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江伟
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POP)是手术患者普遍经历的不适症状,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演变为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operative Pain,CPIP),影响患者的长期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术后疼痛管理不仅要关注短期镇痛效果,还需着眼于早期干预及预防策略,以减少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的转化。
一、术后疼痛的发生与发展
1. 术后疼痛的急性期
术后急性疼痛主要由手术创伤引起,涉及炎症、组织损伤及神经兴奋性改变。其主要表现为切口部位疼痛、牵拉痛及潜在的神经痛,通常在术后24至72小时最为严重,并可持续数天至数周。若未得到充分缓解,疼痛可能导致焦虑、睡眠障碍、应激反应增强等,影响术后康复。
2. 慢性术后疼痛
当术后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且无法用原始组织损伤解释,即可定义为慢性术后疼痛。CPIP可能与神经损伤、疼痛敏感性增加、长期炎症及心理因素相关,常见于胸外科手术、乳腺切除术、关节置换术、剖宫产等。研究发现,10%~30%的手术患者可能发展为CPIP,影响长期康复和生活质量。
3. 影响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化的因素
手术因素:手术类型、创伤程度、切口大小、术中神经损伤。
生理因素:术前疼痛史、疼痛敏感性、炎症反应。
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镇痛不充分:术后早期疼痛控制不佳。
二、术后疼痛管理的早期干预策略
1. 术前评估与个体化镇痛方案
术后疼痛的管理应从术前评估开始,制定个体化镇痛方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转化为慢性疼痛的风险。
疼痛评估:术前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明疼痛问卷(BPI)等工具评估患者的疼痛敏感性和既往疼痛史。
心理干预:对焦虑、抑郁、灾难化疼痛认知的患者进行术前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CBT)。
预防性镇痛:在术前或术中给予镇痛药物,以减少术后炎症和神经系统兴奋,如NSAIDs或局麻药。
2. 多模式镇痛
多模式镇痛结合不同机制的镇痛药物,以减少单一药物的剂量及副作用,提高镇痛效果。
药物治疗
阿片类药物:适用于中重度疼痛,但应尽量减少剂量以避免成瘾风险(如吗啡、羟考酮)。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可抑制炎症,减少阿片类药物需求。
加巴喷丁类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对术后神经性疼痛有效,适用于高风险患者。
局部麻醉剂:如布比卡因、利多卡因可用于局部浸润或神经阻滞,减少术后疼痛。
非药物治疗
术后冷敷/热敷:减少局部炎症和肿胀,提高镇痛效果。
经皮神经电刺激:调节神经活动,减少术后疼痛。
心理干预:术后持续的心理支持可降低患者疼痛感知,提高镇痛依从性。
3. 术后镇痛管理的优化
个体化镇痛方案:根据患者疼痛水平调整镇痛药物剂量,避免过度使用阿片类药物。
神经阻滞技术:如硬膜外镇痛、周围神经阻滞可减少术后急性疼痛,并降低CPIP风险。
早期康复:鼓励患者术后尽早活动,减少疼痛敏感化的发生。
三、术后疼痛的预防策略
1. 早期干预降低慢性疼痛风险
术后疼痛控制应在48小时内达到最优,以减少慢性疼痛风险。
对疼痛管理不佳或疼痛严重的患者,需密切随访,调整镇痛方案。
术后2~4周进行疼痛随访,若患者仍有中重度疼痛,应尽早干预。
2.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早期识别与干预
若术后疼痛呈现烧灼感、触电感、麻木或自发性疼痛,可能提示神经病理性疼痛,应及时调整治疗,如使用普瑞巴林、阿米替林等药物。
对于存在持续性疼痛的患者,可采用神经调控技术(如脊髓电刺激)。
3. 术后心理干预与康复训练
术后长期疼痛患者可采用心理治疗(如CBT)以缓解疼痛相关焦虑和抑郁。
物理治疗、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术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四、总结
术后疼痛的有效管理不仅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还能减少慢性疼痛的发生。通过术前评估、早期干预、多模式镇痛、个体化治疗及心理干预,可有效控制急性疼痛,并降低CPIP的风险。未来,优化镇痛策略、加强术后康复、推广神经调控技术,将进一步改善术后疼痛管理,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作者单位:重庆市永川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