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胡盼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习惯性地忽视高血压、头痛、短暂晕眩等小问题。然而,你是否知道,一些看似轻微的症状,可能正是“无声杀手”——脑出血的先兆?脑出血不仅起病突然、发展迅速,而且致残率和死亡率极高。它不像心梗那样广为人知,却可能在短短几分钟内,摧毁一个人的认知、语言、行动能力,甚至生命。脑出血,是一种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神经系统急症。本文将带你全面认识脑出血,了解它的诱因、早期信号以及日常预防重点,帮助你从源头守护大脑健康。
什么是脑出血?
脑出血属于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是指脑内血管破裂,血液渗入脑组织,压迫并破坏神经结构。根据出血部位不同,脑出血可分为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类型。脑出血约占所有脑卒中的20%,虽然发病率不如缺血性脑梗高,但其危害更为严重。数据显示,脑出血的致死率可达40%~50%,幸存者中超过一半留下严重后遗症,包括瘫痪、失语、意识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等。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包括基底节区、小脑、脑干和脑叶。出血量越大、部位越深、患者年龄越高,预后越差。
脑出血的主要诱因
高血压:这是脑出血最重要的诱因。长期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壁变薄、弹性下降,易在血压剧烈波动时破裂。
动脉硬化:随着年龄增长,动脉血管逐渐硬化,失去正常扩张能力,增加破裂风险。
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先天性脑血管结构异常,在无明显外力的情况下也可能突然出血。
抗凝药物或血液病:长期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等抗凝药,或患有血小板减少、凝血障碍者,出血风险增加。
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熬夜、剧烈情绪波动,均可能诱发血压飙升,诱导出血。
外伤:老年人跌倒、车祸、打斗等外力撞击也是常见诱因之一。
早期识别脑出血的“求救信号”
突然的剧烈头痛:很多患者在发病前几分钟会突然感到从未体验过的剧烈头痛,有人形容为“被锤子击中”“爆炸般的痛”,这是脑内血管破裂引发的高压。
身体一侧无力或麻木:一侧手脚突然无法使劲、举不起或出现麻木感,是脑部出血压迫运动神经的信号。
说话困难或语无伦次:语言能力受损是常见症状之一。突然说话含糊、答非所问,需高度警惕。
视力模糊、复视:有些患者会突然视物不清、看东西重影,或眼前发黑。
呕吐、意识障碍:脑压升高可能导致恶心呕吐,严重时出现嗜睡、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面部歪斜:微笑不对称、嘴角下垂,提示面部神经功能受损。
脑出血的紧急处理原则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时间就是大脑!不要自行驾车送医,也不要等待自行缓解。
让患者平卧休息:保持头部略微抬高30度,防止颅内压过高引发呕吐或昏迷。
保持安静,避免活动:剧烈运动、说话或情绪波动可能进一步升高血压,加重出血。
切勿自行服药:如误服扩血管、阿司匹林等药物可能加剧病情。等待医生评估后给予专业处置。
脑出血的治疗方式因出血部位、量及病情严重程度而异,通常采用降压、脱水、止血、手术引流等治疗。患者能否存活、功能是否保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送医的时效和处理是否规范。
如何预防脑出血?
控制血压,定期监测:高血压是头号诱因。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建议定期测量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如130/80mmHg以内)。如果已经是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药,避免擅自停药或间断服药。
戒烟限酒,合理饮食:烟草和酒精会加速血管老化、升高血压。饮食上应少盐少油,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多摄入蔬菜、水果、粗粮。
保持良好生活节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长期熬夜、劳累。情绪管理也非常重要,避免暴怒、过度紧张,保持情绪平稳。
定期检查:体检时可关注脑血管健康,如有脑动脉瘤家族史,可定期通过CTA或MRA检查进行筛查。
脑出血不是遥远的疾病,它可能就潜伏在高血压、疲劳、情绪激动之下,等一个触发的时机。而一旦发生,给患者和家庭带来的,不只是医疗费用,更是生活质量的巨大挑战。我们无法预知疾病,但可以提前学习应对。认识症状、规范急救、主动预防,是每一个人保护自己和亲人的有效方式。守住这颗沉默却脆弱的大脑,从今天开始。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