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陈旭辉
胆结石在普外科较常见,不少患者因此遭了不少罪,一旦药物压不住症状,手术就变成必选项了,把手术前后该注意的事儿搞明白,患者就能提前做好准备、妥善应对,也为术后的康复铺平道路。
一、胆结石手术前
1.全面检查
术前决策阶段患者需接受一系列精密检查,血常规与凝血功能检测能反映血液状态,间接提示术中出血可能带来的风险,肝肾功能筛查同样占据重要位置,因为手术用药及术后应激反应都需要依赖这两大器官处理,唯有它们功能正常才能为手术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心电图和胸部X光是必备检查项目,目的是排查心肺方面潜在的隐患,毕竟患者要承受麻醉和手术创伤,一旦心肺功能薄弱将显著提升手术风险。
2.肠道准备
手术前一天通常要做肠道准备,重点是减少肠道里的粪便堆积,防止术中肠道内容物跑到腹腔造成污染,患者需吃流食或半流食,如米汤、藕粉这类容易消化的食物,术前一晚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口服泻药再大量喝水,直到排出清水样的大便,虽说这个过程有点麻烦,但对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很关键,毕竟肠道状态良好能为治疗提供保障。
3.心理调适
听说要做手术,患者心里难免会有紧张和焦虑的情绪起伏,这类情绪或许会影响血压稳定,还可能导致睡眠不好,手术的耐受力无形中被削弱了,这时候家属与医护人员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去关怀患者,仔细说明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流程以及术后可能恢复的状态,患者可以找病友交谈,了解他们的手术经历,潜移默化间心态会更沉稳,信心也会有所增强,面对即将来临的手术就会多几分坦然。
二、胆结石手术中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如今算是胆结石手术的主流方式,属微创手术范畴,操作一般从小切口入手,位置多在肚脐区域和右上腹,用来插入工具与摄像头装备,镜头系统犹如眼睛的延伸,在显示屏显示体内细节,医生通过画面操控设备,精确分开脉管并完成截断结扎,接着小心移除带石组织,从原创口拿出体外,比起以往大创伤开刀手术,腹腔镜下操作损害小、出血少,康复快,术后疼痛也轻了不少,多数患者能达到当日或次日下床活动的状态。
三、胆结石手术后
1.术后早期胃肠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需先禁食一段时间,待肛门排气后可试着少量饮水,若无不适再逐渐过渡到流食,如米汤、蔬菜汤,接着可以尝试半流食,如粥和软面条,随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但要朝着低脂高蛋白且富含维生素的方向调整,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及蛋黄这类高脂肪食物最好少吃,避免胆囊受刺激收缩引发疼痛或消化问题,多摄入新鲜蔬果、瘦肉与鱼类来促进身体复健。
2.腹腔镜手术切口虽不大,但护理需格外用心,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是基本要求,还要按照医护人员的叮嘱定期更换敷料,同时留心切口有无红肿、渗液或发热之类的异常表现,如果发觉切口化脓、散发异味或者愈合得不好,就要赶紧联系医生,一般术后到一周左右,切口大多能基本愈合,这时就能把缝线或者敷料拆除了。
3.术后早期不妨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这对胃肠蠕动恢复有所助益,也能降低肺部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同时还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能从床边坐起过渡到站立再渐渐行走,需要注意的是,过度劳累无疑会增添身体负担,足够的精力在恢复进程中无疑举足轻重。
4.胆结石手术虽已是常规操作,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依然存在,像胆瘘就可能引发腹痛与发热等症状,有时腹腔引流管还会排出类似胆汁的液体,这就要及时采取措施,出血症状则体现在伤口渗血多,或者是心慌、头晕与面色苍白等,遇到这种状况就要即刻就医,还有部分患者在手术后会有消化不良或腹泻这类胃肠道不适现象。
胆结石手术的每个环节紧密相连,患者应充分知晓其中细节并主动跟医护团队配合,不论是术前诸多准备还是术后精心护理,均能在很大程度上助力平稳度过手术期,摆脱胆结石造成的一系列不适症状,回归原本正常的生活轨迹。
(作者单位:新化县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