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张蕊蕊 齐晨阳
校园食品安全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社会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因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校园群体性健康事件不时发生,凸显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与学校卫生监测的必要性。通过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科学的卫生监测制度和多方协作机制,可以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故,保障学生舌尖上的安全。本文将探讨食品安全管理、学校卫生监测体系及如何构建高效协作机制,推动校园食品安全治理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一、校园食品安全的关键挑战
尽管国家不断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但仍存在诸多挑战。
1. 食材采购与供应链管理风险
部分学校食堂采购食品存在来源不明、渠道不规范的问题,容易引入不合格原料。
食材存储管理不当,如冷链运输不规范、保鲜措施不足,可能导致食材变质。
2. 食品加工与烹饪卫生问题
交叉污染:生熟食品混放、操作台不洁、厨具清洗不彻底,可能导致食物污染。
食品存放时间过长:部分食堂未能严格执行食品存放安全管理要求,导致食品变质。
油炸食品和高糖饮料过量供应,影响学生营养均衡。
3. 餐具消毒及环境卫生管理不足
不合格的餐具消毒可能残留细菌,增加食源性疾病发生风险。
食堂环境卫生管理不当,如通风不良、垃圾堆积,容易滋生细菌和害虫。
4. 学生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部分学生缺乏食品安全常识,容易食用“三无食品”、街头小吃,增加健康风险。
学校缺乏食品安全宣传和健康教育,导致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足。
二、学校卫生监测体系的建立
校园食品安全离不开系统化的卫生监测机制,包括食品检测、人员管理、环境卫生监测等多个方面。
1. 建立校园食品安全监测机制
食品原料检测:加强对采购食品的溯源管理,确保来自合格供应商,并定期进行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污染等检测。
食品加工与留样检测:监督食堂按照“48小时食品留样制度”存放食物,便于追溯食品安全问题。对食用油、调味品、肉类等重点食品进行抽检,防止劣质食品进入校园。
饮用水安全监测:定期检测食堂及校园直饮水,确保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安全标准。
2. 强化校园环境卫生管理
餐具与厨房设备消毒:采用高温蒸汽消毒或紫外线杀菌,确保餐具清洁无菌。规范食品储藏室、冷藏设备的管理,避免霉菌污染食物。
食堂环境卫生监测:定期检查食堂排烟系统、地面清洁,防止油污、积水滋生细菌。设置“明厨亮灶”系统,让家长、师生可随时监督食堂卫生状况。
三、构建校园食品安全的协作机制
食品安全管理涉及多个环节,需构建学校、政府、企业、家庭四方联动的协作机制,共同维护食品安全。
1. 学校主导,强化内部食品安全管理
设立食品安全专员,定期组织食堂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培训。
建立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如食物中毒。
2. 政府监管,完善监督体系
教育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协作,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确保学校食堂合规运营。
建立校园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平台,让社会公众实时监督。
3. 供应链管理,建立透明采购机制
通过“阳光采购”平台,确保食材来源透明,杜绝劣质食品流入校园。
与专业食品供应链企业合作,提高食材质量标准。
4. 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
学校定期开展食品安全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校食堂管理情况。
通过食品安全科普课堂,培养学生健康饮食习惯,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四、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培养
仅靠监管和监测还不够,提高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增强自我防护能力至关重要。
定期开展食品安全讲座
组织营养师、医生进校园,科普健康饮食知识,指导学生合理膳食。
开设食品安全知识课堂
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如何辨别不安全食品。
鼓励学生参与食堂监督
设立“食品安全监督岗”,让学生参与食堂卫生检查,提高安全意识。
五、结语
校园食品安全不仅关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关乎社会的稳定与未来。通过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严格的学校卫生监测机制、健全的社会协作体系,并增强学生食品安全意识,我们可以有效减少食品安全隐患,打造健康、安全、营养均衡的校园餐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健康的饮食环境中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德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