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张娜
尿常规检查是临床三大常规检查之一。尿液是血液通过肾脏过滤、重吸收以及排泄后的代谢产物。尿常规检查可以为泌尿系统疾病,非泌尿系统的疾病诊断,疗效的监测与预后评估提供辅助诊断。正常新鲜尿液呈清晰的淡黄色至黄褐色。成人尿量每天约1000~2000ml。当机体发生相关疾病时,尿液的颜色、气味以及尿量等也会发生变化。
尿常规是最常见的尿检,主要检查尿液的颜色、酸碱度、尿比重、酮体、尿蛋白、葡萄糖、尿胆红素、尿胆原、尿潜血、白细胞、亚硝酸盐、管型等成分。尿常规标本的收集有晨尿,随机尿,空腹尿和餐后尿等。尿标本应及时送检,一般应在2小时内送检完毕,时间太长会影响结果。
一、尿液颜色
1、无色透明:水喝太多使尿色素减少,应考虑适当减少饮水量。
2、浅黄色:正常健康的。
3、暗黄色:应尽快补充水分。
4、酱油色:提示严重脱水或者是患了肝脏疾病、肾炎等。
5、乳白色:若同时伴有排尿异常、发热、腰痛时,则可能是尿道感染、肾盂肾炎等需及时就医。
6、红色:食物会改变尿液的颜色,如吃了蓝莓、火龙果、甜菜等或服用了某些药物导致;如果是鲜红色还可能是尿路感染、肾病、肿瘤或是前列腺疾病的征兆。
7、绿色:一般是因为药物引起,如果不是药物则考虑是不是原发性高血钙症,维生素D中毒等疾病。
二、尿液PH
尿液酸碱度的正常值范围一般为5.5~7.5,正常尿液呈现弱酸性,平均为6.0左右。尿液酸碱度异常见于饮食、药物和疾病的因素。
三、尿液气味
正常新鲜尿有微弱芳香气味,病理性尿则有以下气味。
1、氨臭味:见于慢性膀胱炎、慢性尿潴留等。
2、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3、腐臭味:见于泌尿系感染或晚期膀胱癌患者。
4、大蒜臭味:见于有机磷中毒。
5、老鼠尿臭味:见于苯丙酮尿症。
四、尿液细胞
白细胞增多:正常0~5个/高倍镜视野。白细胞增多一般提示尿路感染、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还可能是剧烈运动或高温环境导致。动态观测其数量变化利于判定疗效与疾病预后。红细胞增多: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泌尿系结石、泌尿道肿瘤、充血性心力衰竭、前列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可依据红细胞形态判别血尿来源,形态均一为非肾性红细胞,非均一则为肾性红细胞。
五、尿蛋白
正常尿液中含有极微量的蛋白质,当尿内蛋白质含量>150/24h称为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发热、运动、寒冷、精神紧张等。假性蛋白尿:尿内含有大量血、脓、粘液等成分导致蛋白定性阳性。病理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原发性肾损害、继发性肾损害、肾小管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等。
六、尿糖
尿糖一般指尿中葡萄糖。尿糖是否出现于尿液中,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1)血糖浓度;(2)肾血流量;(3)肾糖阈;当血糖浓度>8.88mmol/L时,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
参考值定性:阴性。
七、尿酮体
酮体是乙酰乙酸、B-羟丁酸及丙酮的总程。
临床意义:糖尿病性酮尿症,非糖尿病性酮尿症,服用降糖药。
八、尿胆红素与尿胆原
尿胆红素增高:梗阻性黄疸、肝炎。
尿胆原增高: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
九、亚硝酸盐
用于检测特定类型的细菌感染。
十、结晶
除草酸钙常见结晶外,还涵盖磺胺及其他药物析出的结晶。结晶有代谢性与病理性之分,代谢性源于食物,多无大碍,持续大量出现可能与结石相关,病理性结晶则与疾病有关。
十一、尿常规分析的注意事项
1、留取晨尿或随机尿时,排除前段尿,收集尿液中段尿约10ml尿量,避免尿道口细菌污染样本。
2、尿液样本需流入一次性洁净干燥容器内。
3、尿液样本应在2小时内送达实验室,以保障结果准确。
4、女性月经期间应避免进行尿检。
5、尿液收集受多种因素干扰可能产生假阳性,尿常规诊断大多无法明确具体疾病,仅能提供提示性信息。若出现阳性结果,应结合临床进一步检查、定期观察和复查。
作者单位:河北省曲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作者单位:河北省曲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