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谢雪菲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影响多个器官系统,包括皮肤、关节、肾脏、心脏、肺部和神经系统。由于该疾病的症状复杂多变,常常被误诊或延误治疗。许多患者在早期仅表现为疲劳、关节疼痛、皮疹等轻微不适,容易被忽视。尽管系统性红斑狼疮目前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早期识别、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将介绍如何早期识别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减轻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识别
皮肤和黏膜症状
典型蝶形红斑:在鼻梁和两颊出现蝴蝶状红斑,阳光暴晒后加重。
光敏感:患者的皮肤对阳光特别敏感,短时间日晒后可能出现皮疹或加重已有症状。
口腔溃疡:反复出现、无痛或轻微疼痛的口腔或鼻腔溃疡。
关节和肌肉症状
关节疼痛:无明显外伤的关节疼痛或僵硬,尤其在晨起时明显。
关节肿胀:类似类风湿关节炎,但不会造成关节畸形。
肌肉无力:持续疲劳感,活动后容易感到极度疲惫。
全身性表现
不明原因的低热:无明显感染原因的低热或间歇性高热。
长期疲劳:患者可能会感觉异常疲劳,即使休息后也无法恢复。
雷诺现象:手指或脚趾遇冷后变白、发紫,再转为红色,可能伴有麻木感。
脱发:非斑秃型的弥漫性脱发,头发变细、易断。
内脏受累的症状
肾脏受累(狼疮性肾炎):出现蛋白尿、水肿(尤其是眼睑和下肢)、血尿。
心肺受累:胸痛、心悸、呼吸困难,可能提示心包炎或胸膜炎。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癫痫、记忆力下降、情绪波动,甚至出现精神异常。
如果出现上述多个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系统性检查,以便及早确诊和干预。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科学管理
诊断方法
血液检查:检测抗核抗体(ANA)、双链DNA抗体(ds-DNA)、补体水平(C3、C4)等。
尿常规:观察蛋白尿、红细胞情况,以评估肾脏受累程度。
影像学检查:心脏彩超、肺部CT等,检查是否有心肺损害。
皮肤或肾活检:在特殊情况下,可进行组织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
药物治疗:控制炎症,降低免疫攻击
抗疟药(羟氯喹):最常用的基础治疗药物,可减少皮肤损害、关节炎和光敏感,提高疾病缓解率。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用于急性期控制炎症,但长期使用需逐渐减量,以减少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他克莫司、环磷酰胺):适用于狼疮性肾炎或严重器官受累的患者。
生物制剂(贝利木单抗):针对B细胞的特异性治疗药物,适用于难治性狼疮患者。
生活方式调整,减少症状复发
防晒保护,减少皮肤损害:出门前使用SPF50+的广谱防晒霜,佩戴帽子、墨镜,避免阳光直接照射。避免紫外线过强时外出,减少光敏感诱发皮肤炎症。
健康饮食,抗炎管理:多吃抗炎食物,如深海鱼、橄榄油、绿叶蔬菜、坚果,有助于降低炎症水平。减少高糖、高脂饮食,避免加工食品、红肉、油炸食品,减少心血管负担。部分狼疮患者维生素D水平较低,适量补充有助于免疫调节。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状态:保证充足睡眠,减少过度疲劳,提高机体修复能力。适量运动(如瑜伽、快走),提高关节灵活性,避免久坐导致肌肉僵硬。
控制情绪,降低压力:情绪波动可能诱发狼疮复发,学会调节情绪至关重要。通过冥想、深呼吸、心理咨询等方式,缓解焦虑,提高心理韧性。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患者应定期随访,进行必要的检查。
血液检查:监测抗核抗体、补体水平、炎症指标(如ESR、CRP)。
尿常规:检查蛋白尿、血尿,及时发现肾脏损伤。
影像学评估:关注心肺功能,防止并发症发生。
定期随访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减少疾病进展的风险。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病,但通过早期识别、科学治疗和健康管理,大多数患者可以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出现长期疲劳、关节疼痛、皮肤红斑、光敏感等症状,应尽早就医,进行相关检查,避免病情加重。通过合理用药、健康饮食、规律作息、情绪管理,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与疾病和平共处,享受正常的生活。
(作者单位:广西国际壮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