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马志芳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中,尤其在春夏季节高发。该病以发热、口腔疱疹和手足臀部皮疹为主要特征,虽然大多数病例预后良好,但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心肌炎等。因此,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家长需要了解并掌握正确的护理技巧,以帮助孩子尽快康复。
一、认识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其中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该病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接触患者的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被污染的玩具、餐具等。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3~5天。
二、手足口病的症状
1. 发热:多数患儿在发病初期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一般在38℃左右。
2. 口腔疱疹:患儿口腔内会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晕,破溃后会形成溃疡,引起疼痛,导致患儿拒食、流涎。
3. 皮疹:在患儿的手、足、臀部等部位会出现斑丘疹或疱疹,少数患儿在躯干和四肢也会出现皮疹。
三、手足口病的护理要点
1. 消毒隔离
隔离措施:当孩子确诊手足口病后,应及时采取隔离,以减少病毒传播风险。患儿需居家休养,待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水疱结痂后方可解除隔离,通常隔离时间约为两周。
物品消毒:患儿使用过的玩具、餐具、衣物等应彻底消毒。可采用含氯消毒液浸泡,而不宜浸泡的物品可通过日晒杀菌。对于患儿的粪便,应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至少两小时后再进行处理。
2. 饮食护理
清淡易消化: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可给予温凉的与年龄相应的烹饪软烂或流质、半流质食物,如面汤、稀饭、米糊、母乳等。
多饮水:鼓励患儿多饮水,以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并达到清洗口腔的目的。同时,多饮水还能补充体内的水分,防止脱水。
避免刺激性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口腔疼痛。
3. 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卫生:每次进食后可用温水漱口,若婴儿无法自行漱口,可用消毒棉棒蘸取淡盐水,轻柔擦拭口腔。
缓解疼痛:如果患儿口腔内的溃疡引起疼痛,可将鱼肝油或维生素B2片剂研成粉涂在患处,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也可遵医嘱喷涂康复新液、西瓜霜等药物。
4. 皮肤护理
保持清洁干燥:患儿皮疹瘙痒时,应避免抓挠,以防感染。可用温水轻轻擦洗患处,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用药护理:手足部皮疹初期可使用炉甘石洗剂,若疱疹破溃,可涂抹0.5%碘伏或1%龙胆紫,以预防感染。对于臀部出现皮疹的婴儿,应勤换尿布,及时清洁大小便,保持皮肤干燥。
5. 休息护理
充分休息:患儿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防止过度疲劳。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改善睡眠环境:床上要保持干净整洁,为患儿提供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
6.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体温变化:定期监测体温,一般每4个小时测一次体温。如体温超过38.5℃(腋温),就要每隔1~2小时测一次体温,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同时,要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寒战、惊跳、烦躁不安、胡言乱语、出现幻觉或抽搐等情况。
留意其他症状: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新的症状出现,如呕吐、腹泻、高热不退、精神萎靡、肢体抖动、易惊、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心率、血压等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四、预防手足口病
个人卫生:教育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用流动水和肥皂彻底清洗双手。
环境消毒:定期对儿童活动场所进行消毒,特别是玩具、餐具等易接触物品,减少病毒传播机会。
避免密切接触: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尽量减少孩子前往人群密集场所,避免与患病儿童密切接触。
疫苗接种:及时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提高孩子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五、家长须知
保持冷静:面对手足口病,家长应保持冷静,不要过于恐慌。大多数病例预后良好,只要及时就医、科学护理,孩子很快就能康复。
遵医嘱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应遵医嘱进行治疗和护理,不要自行给孩子用药或停药。
六、结语
手足口病虽然是一种常见传染病,但只要家长掌握正确的护理技巧,就能帮助孩子尽快康复。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家长应提高警惕,做好预防工作,确保孩子的健康和安全。
(作者单位:邢台市信都区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