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云
尿失禁,尤其是小儿尿失禁,可能是许多父母无法忽视的问题。虽然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是暂时的,但有时候,尿失禁会伴随儿童一段较长的时间,甚至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情绪和自信心。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许多孩子已经能够通过手术治疗解决尿失禁问题。然而,手术治疗后的康复过程不仅仅是身体的恢复,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重拾失去的“自信”,让他们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
1.了解小儿尿失禁的心理影响
尿失禁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湿漉漉的衣物,和同龄人不同的生理表现,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在孩子尚未完全理解自己身体状况时,频繁的尿失禁事件容易导致他们产生羞耻感、无力感,甚至自卑。这种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往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影响着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创造支持性环境,鼓励孩子表达情感
手术后的第一步是为孩子创造一个支持性环境,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家庭成员的态度至关重要。父母的理解、耐心与积极鼓励能够帮助孩子逐渐恢复自信。与此同时,家长需要尽量减少对孩子尿失禁问题的过度关注和负面反应,避免孩子因羞愧而更加封闭自己。
家长要与孩子保持开放的沟通。虽然孩子可能会感到尴尬,但如果家长能够引导孩子讨论自己内心的感受,帮助他们理解尿失禁问题并非他们的错,孩子便能逐渐放下心中的负担。这个过程中,父母的言语非常重要。要用温柔而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尿失禁是可以治疗的,手术后他们会变得更健康、更强大。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是非常关键的。父母可以通过游戏、绘画或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孩子将内心的困惑和不安表露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问题,还能得到情感上的释怀。
3.激发孩子的参与感和掌控感
在手术后,孩子可能会因为身体的限制而感到不自在或失落。为了帮助孩子恢复自信,父母可以通过让孩子参与到康复的各个方面来增强孩子的掌控感。例如,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制订康复计划,让孩子参与到每日的自我护理中,或者安排一些适合孩子体力的轻微活动。这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恢复体力,也能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控制生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此外,孩子也可以通过设置小目标来增加成就感。例如,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增加运动量,或每天记录尿控情况,设定一些小目标并完成它们,孩子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逐渐走向康复。这样的参与感和控制感,能够有效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4.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家长要鼓励孩子恢复正常的社交生活。家长可以逐步带孩子参加一些小型的聚会或活动,鼓励孩子与朋友一起玩耍和交流。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来说,父母可以陪伴他们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幼儿园的户外游戏或家庭聚会,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忘却尿失禁带来的困扰。同时,父母要注意观察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支持,确保孩子在社交中能够自信地展现自己。
对于较大的孩子,父母可以鼓励他们参加一些兴趣小组或课外活动。兴趣是孩子自信的源泉,通过参与他们喜欢的活动,孩子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独特价值和成就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5.建立积极的奖励机制
手术后的恢复期需要时间,而孩子往往在面对漫长的康复过程时缺乏耐心。为了让孩子保持积极的心态,父母可以通过设立奖励机制来激励孩子。当孩子在康复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行为和进步时,父母可以适时地给予奖励。奖励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可以是一次特殊的活动或一段与父母共度的时光,这些都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付出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6.小结
从手术台到康复的过程,既是身体的修复之旅,更是心理的重建之路。通过理解孩子的感受、鼓励他们表达情感、让他们参与康复过程,并逐步恢复社交生活,父母可以帮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过上健康、充实的生活。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