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冯坤霞
胃肠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的良性疾病,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部分息肉可能会发展为恶性肿瘤,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检查手段,在胃肠息肉的筛查和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胃肠息肉的基础知识
胃肠息肉是指胃肠道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病变,可以发生在胃、小肠、大肠等各个部位。胃肠息肉的成因复杂,可能与遗传、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大多数胃肠息肉没有明显的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胃肠息肉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良性息肉如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恶性息肉则多为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
二、超声在胃肠息肉诊断中的应用
超声是一种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形成图像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病变的检查方法。超声在胃肠息肉诊断中的应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1. 腹部超声
原理:腹部超声通过探头在腹部表面移动,向胃肠道发送超声波,然后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形成胃肠道的图像。
应用:腹部超声可以观察胃肠道的形态、结构和病变情况。在胃肠道充盈良好(如饮水或服用造影剂后)的情况下,超声能够较清晰地显示胃肠道壁层结构,从而发现胃肠息肉。
2. 超声内镜检查
原理:超声内镜是一种将内镜和超声相结合的检查方法,它可以在内镜直视下对胃肠道黏膜及黏膜下层进行超声检查。
应用:超声内镜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胃肠息肉的起源、大小、形态、回声特性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特别是对于起源于黏膜下层的息肉,超声内镜能够提供更为详尽的信息。
三、超声洞察胃肠息肉的蛛丝马迹
1. 观察胃肠道壁层结构
正常胃肠道壁层结构:在超声图像上,正常胃肠道壁层结构清晰,由内至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胃肠息肉的超声表现:当胃肠道壁层结构中出现局部隆起时,应高度怀疑胃肠息肉的存在。超声可以显示息肉的大小、形态、回声特性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一般来说,息肉在超声图像上呈低回声或中等回声的结节状或团块状,边界相对清晰。
2. 分析息肉的回声特性
回声强度:息肉的回声强度与其成分和组织结构有关。一般来说,炎性息肉回声较低,腺瘤性息肉回声较高。
回声均匀性:息肉的回声均匀性也是判断其性质的重要指标。恶性息肉的回声多不均匀,内部可见坏死、钙化等征象。
3. 评估息肉的血流情况
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可以评估息肉内部的血流情况。一般来说,恶性息肉的血流较为丰富,而良性息肉的血流相对较少。
4. 结合其他检查手段
胃肠镜:虽然超声在胃肠息肉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并不能完全取代胃肠镜。对于可疑的胃肠息肉,还需要结合胃肠镜进行进一步观察和活检。
CT、MRI等:对于较大的胃肠息肉或怀疑有转移的患者,还可以结合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进行综合评估。
四、超声诊断胃肠息肉的注意事项
1. 检查前准备
胃肠道充盈:腹部超声检查前需要饮水或服用造影剂使胃肠道充盈,以便更好地显示胃肠道壁层结构。
禁食禁水:检查前需要禁食禁水一段时间,以避免胃肠道内气体和食物残渣的干扰。
2. 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腹部超声:适用于胃肠道充盈良好、息肉较大的患者。
超声内镜:适用于需要更准确地判断息肉起源、大小、形态等的患者。
五、超声在胃肠息肉治疗中的应用
1. 监测治疗效果
随访复查:对于已经确诊的胃肠息肉患者,超声可以用于随访复查,监测治疗效果和息肉的变化情况。
2. 引导介入治疗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对于可疑的胃肠息肉,超声可以引导穿刺针进行活检,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超声引导下治疗:部分较小的胃肠息肉,可以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微波消融、射频消融等治疗。
六、总结
超声在胃肠息肉的筛查和诊断中扮演重要角色,它通过观察胃肠道壁层结构、分析息肉回声特性、评估息肉血流情况等方式,发现胃肠息肉的蛛丝马迹。然而,超声并不能完全替代胃肠镜等其他检查,对于可疑息肉需结合其他手段确诊。在治疗中,超声还可监测治疗效果和引导介入治疗。因此,应重视超声的应用,做到胃肠息肉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单位:邢台市任泽区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