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屈妍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痉挛或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血所引起的一种心脏病。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本文将详细介绍冠脉介入术后患者的生活指南,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冠脉介入治疗简介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皮肤穿刺将导管插入血管,直达心脏的狭窄或阻塞部位,从而恢复心脏的血流。该手术主要用于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等情况。介入治疗方式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药物球囊扩张术(DCB)等。
PTCA:通过未充气的球囊送至冠状动脉狭窄部位,充气使球囊膨胀,撑开血管。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在挤压斑块后,将网状支架送至病变部位并撑开,固定在血管壁上。
DCB:通过球囊带药方式,将药物贴在血管壁上,抑制内膜增生。
术后生活指南
生活方式改善
冠脉介入术后,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至关重要。心绞痛行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可逐步恢复日常体力活动,如散步、轻度家务等。对于慢跑、游泳等运动,应根据医生建议循序渐进恢复。然而,心肌梗死进行支架治疗的患者,则需根据心功能情况量力而行,适当进行体力活动。
饮食调整:低盐、低脂饮食,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脂。建议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一般建议每晚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心脏负担,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心脏疾病发生风险。
减轻体重:肥胖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减轻体重,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
药物治疗
冠脉介入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几种必要药物,以预防血管再狭窄和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有助于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建议术后至少服用一年,之后根据医生建议调整用药。
他汀类药物:具有抗动脉硬化、降血脂、稳定斑块的作用,如阿托伐他汀。
其他药物:如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还需坚持服用抗高血压药、降糖药等。
定期随访
术后定期随访是确保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的重要环节。支架植入患者需按以下时间点进行随访:术后1周,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评估药物副作用;
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评估支架植入效果,监测心功能。
随访期间,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如再次出现胸闷、胸痛、出汗等症状,尤其是和活动相关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心理干预
冠脉介入术后,患者往往会面临一定的心理压力,担心病情复发或支架出现问题。因此,心理干预也是术后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疏导:医生应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消除患者疑虑。
家庭支持:家庭成员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社会回归: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回归正常工作和生活,有助于促进心理康复。
术后注意事项
观察穿刺部位:术后需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如出现血肿,应及时向医生反映,及时处理。
避免剧烈运动:术后一段时间内,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合理饮水:术后应适量饮水,促进造影剂排出,减少肾脏损害。
遵医嘱:严格按照医生指导进行用药和随访,切勿自行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
总结
冠脉介入术作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脏功能。然而,术后患者仍需注意生活方式改善、药物治疗、定期随访和心理干预等方面,以确保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通过科学合理的术后管理,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冠心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冠脉介入术后,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遵循医生建议,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共同守护心脏健康。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