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糖尿病引发的肾衰透析,医生为你详解治疗关键
2025-03-01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5.5万

撰文/孟凡超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对全身多个器官造成损害,其中肾脏是最易受损的器官之一。当糖尿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导致慢性肾衰竭,最终需要依赖透析来维持生命。本文将详细解析糖尿病引发的肾衰透析治疗的关键点,帮助患者及家属更好地理解这一治疗过程。

一、糖尿病与慢性肾衰竭的关系

糖尿病引发的肾衰竭,医学上称为糖尿病肾病。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肾脏微血管病变,引起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等病理改变,进而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随着病情的进展,糖尿病肾病患者可能首先出现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出现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

二、透析治疗的必要性

当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恶化到终末期肾脏病阶段,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无法有效排出,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高钾血症、酸中毒、心衰等。透析治疗是一种通过体外循环方式,利用半透膜原理帮助身体排除多余水分、毒素和废物,同时纠正电解质失衡和酸碱平衡紊乱的医疗手段。

三、透析治疗的方式

透析治疗主要分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方式。

1. 血液透析

原理: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通过透析器(人工肾)进行物质交换,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然后将净化后的血液回输到患者体内。

过程:血液透析通常在医院内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每次治疗时间约为4小时,每周需进行2~3次。

优点:清除效率高,能快速纠正电解质失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缺点:需要依赖医疗设备,治疗过程较为烦琐,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2. 腹膜透析

原理:在患者的腹腔内放置一根透析管,将一种特殊的透析液灌入腹腔内,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

过程:腹膜透析可在家中自行操作,每天需进行多次换液,每次换液时间为20~30分钟。

优点:治疗灵活,患者可在家中进行,对生活影响相对较小。

缺点:清除效率相对较低,且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四、透析治疗的关键点

1. 血糖管理

重要性:糖尿病患者在透析过程中,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和透析液的影响,血糖水平可能变得不稳定。高血糖会加剧肾脏损害,低血糖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措施:密切监测血糖水平,根据医嘱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剂量。在透析前后及透析过程中,可能需要调整降糖治疗方案。

2. 血压控制

重要性:高血压是糖尿病肾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透析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有效控制血压可以减缓肾功能恶化,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措施:遵医嘱使用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定期监测血压水平,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

3. 液体管理

重要性:透析患者由于肾脏排泄功能丧失,需要严格控制液体摄入量。过多的液体摄入会导致水肿、心衰等严重并发症。

措施:根据患者的体重、透析方案等因素制订个性化的液体管理计划。定期评估患者的干体重(即透析后无水肿状态下的体重),调整透析超滤量。

此外,营养支持和并发症防治也是透析治疗的关键。

五、透析治疗的长期管理

1. 定期复诊

透析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诊,评估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2. 生活方式调整

透析患者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

3. 心理支持

透析治疗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患者和家属需要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治疗和生活。

六、肾移植的考虑

对于部分透析患者而言,肾移植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治疗选择。肾移植可以恢复患者的肾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然而,肾移植手术风险较高,且需要长期的免疫抑制治疗。因此,在选择肾移植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

七、总结

糖尿病引发的肾衰透析治疗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通过合理的血糖管理、血压控制、液体管理、营养支持以及并发症防治等措施,可以有效维持患者的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患者和家属需要积极面对治疗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保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必要时,肾移植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治疗选择。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市医院)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策论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北京探索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机器人领域两大盛会8月举办,北京人形机器人领跑全国
北京发布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行动计划
推荐阅读
贾伟平院士:警惕糖尿病年轻化趋势
2025-07-29 科普时报
做“足”功课,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2025-06-24 科技日报
吃饱吃好不升糖!糖尿病患者专属饮食解决方案
2025-05-26 北京积水潭医院
血糖检测不仅用于糖尿病:如何通过血糖监测预防慢性病?
2025-03-24 北京科技报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