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春超
在日常生活中,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损伤。无论是因意外摔倒、运动受伤,还是遭受外力撞击,都有可能导致骨折。骨折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疼痛,还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然而,大多数人对骨折愈合的过程却知之甚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医生的视角,深入探究骨折愈合的全过程。
骨折,简单来说,就是骨头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其原因多种多样,比如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骨骼强度下降,轻微的摔倒就可能引发骨折;年轻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如打篮球、踢足球等,如果动作不当,也容易发生骨折;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强大的外力冲击,更是骨折的常见诱因。当骨折发生时,患者往往会感到受伤部位剧痛、肿胀,甚至出现畸形,无法正常活动。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生理过程,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血肿炎症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
血肿炎症机化期一般在骨折后的数小时至 2 周内。骨折发生后,骨髓腔、骨膜下及周围组织血管破裂出血,在骨折断端及其周围形成血肿。伤后 6~8 小时,血肿开始凝结成含有网状纤维的血凝块,它和损伤坏死的软组织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促使血肿机化。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吞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从四周侵入,逐步清除机化的血肿,形成肉芽组织,并进而转化为纤维结缔组织,使骨折断端初步连接在一起,这一过程大约需要 2 周。
原始骨痂形成期紧接着血肿炎症机化期,一般从骨折后的 2 周持续到 12 周左右。骨折断端间的纤维结缔组织,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共同作用下,逐渐转化为骨组织,形成新骨,即膜内成骨。同时,骨折端附近的骨髓腔和骨膜下的成骨细胞也活跃起来,形成骨样组织,逐渐钙化形成新骨,称为骨膜内成骨。这些新骨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一个包围骨折断端的梭形骨痂,称为外骨痂。而在骨折断端之间,也会有新骨形成,称为内骨痂。随着内、外骨痂的不断生长,彼此会合,骨折断端基本被骨痂所连接,此时骨折部位相对稳定,患者可以逐渐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但仍需注意保护。
骨痂改造塑形期是骨折愈合的最后阶段,从骨折后的 12 周左右开始,持续时间较长,可数月甚至数年。在这个阶段,原始骨痂中的骨小梁排列紊乱,随着肢体的活动和负重,在应力作用下,骨痂不断进行改造。破骨细胞将多余的、不符合力学要求的骨痂吸收,而成骨细胞则在需要的部位形成新的骨小梁,使骨痂的结构和形态逐渐恢复正常,骨的力学性能也逐渐恢复。最终,骨折部位完全愈合,恢复如初。
在骨折愈合过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愈合的速度和质量。患者的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儿童的骨折愈合速度通常比成年人快,因为儿童的骨骼生长活跃,新陈代谢旺盛。骨折的类型和程度也会产生影响,简单骨折一般比复杂骨折愈合得快,闭合性骨折比开放性骨折愈合的条件更好。此外,治疗方法是否得当、患者的营养状况以及是否积极配合康复锻炼等,都与骨折愈合密切相关。
了解骨折愈合的全过程,有助于患者在骨折后更好地配合治疗和康复。在骨折初期,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伤痛,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休息。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要合理进行康复锻炼,避免过早负重或过度活动,以免影响骨折愈合。同时,注意饮食营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 D 等营养素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豆制品、鱼虾等,为骨折愈合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
骨折愈合是一个奇妙的生理过程,它展示了人体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对骨折愈合全过程的了解,我们不仅能更加科学地对待骨折,还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预防骨折的发生。希望大家都能关注骨骼健康,远离骨折的困扰,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
(作者单位:广宗县医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