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丽
每个宝爸宝妈都会遇到宝宝哭闹的问题,新生儿啼哭被认为是表达生理或心理需求的一种方式,是正常神经行为发育的一部分。有些孩子特别“好带”,吃喝拉撒非常有规律,但有些孩子就特别难缠,“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往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光”。那么,我们怎样辨别孩子哭闹的原因呢?
哭闹可分为两种:正常哭闹和异常哭闹。
大部分的宝宝啼哭是正常的,一般主要是由饥饿、口渴、排大小便、过热或过冷引起,或者是睡眠的信号,也可能是对睡眠被打扰的抗议,也有些孩子是寻求安慰。我们需要从声调、哭声性质、哭泣时间、伴随症状等方面来解读哭声背后的含义。
哭声声调不高,程度不剧烈,持续时间不长,满足要求或解除原因后哭闹可停止的多为生理性哭闹。
异常哭闹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夜间哭闹除了注意衣被不当、昼眠夜哭等原因,活动性佝偻病(伴多汗、枕秃、易惊者)、肠道寄生虫病也能引起哭闹。
进食或哺乳时哭闹应注意口腔炎或鼻塞,以及哺乳时新生儿上唇或孕母乳房堵塞鼻孔。哭闹伴发热、咳嗽、流涕者,多有呼吸道感染。
排便哭闹应注意泌尿系统炎症或畸形等。大便干结、宝宝肚子胀气等消化系统相关问题是新生儿哭闹最常见的病因。喂奶过多或过早添加淀粉类食品,或新生儿吸入空气过多,食物不能完全消化,导致肚子胀,导致哭闹。
长时间剧烈哭闹且性质异常者多为病理性哭闹。突然发生的剧烈哭闹且烦躁不安应注意肠套叠、嵌顿疝、肠痉挛等,阵发性剧烈哭闹伴呕吐或便血者应警惕肠梗阻、肠套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
高调尖叫的哭声伴频繁呕吐、前囟膨隆者提示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颅内压增高。
哭声嘶哑提示喉头水肿、喉炎等问题。哭声微弱提示先天性或严重疾病导致的衰弱无力(败血症或神经肌肉疾病)。
新生儿躯体出现炎症(如尿布疹、湿疹、虫咬性皮炎等)、外伤、骨关节病变或痛觉过敏者,常因体位改变或触及病变部位而哭闹。
宝宝哭闹怎么办?宝爸宝妈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将手捂热后,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宝宝的小肚子,有助于排出肠道内的气体,缓解不适。哺乳期的妈妈可以试着停止食用咖啡、洋葱等刺激性食物。如果宝宝是配方奶粉喂养,可以换成水解蛋白的奶粉。如果宝宝的不适是由食物过敏引起,调整乳母或者宝宝的食物后,几天内肠绞痛的症状就会减轻。不要喂太饱。把宝宝用包被包裹起来,让宝宝有安全感。将宝宝趴放在你的手臂上(也称飞机抱),头靠在你的臂弯,另一只手可轻抚宝宝后背。让宝宝趴在你的膝盖上,给宝宝按摩后背。抱着宝宝在室内走、“萝卜蹲”,这样能让宝宝舒服一点,一定不要用力地摇晃宝宝。可以让宝宝听听白噪音,如吸尘器、烘干机、电风扇等的声音,但注意声音分贝不能太高。当宝宝出现持续性哭闹,在排除了宝宝饥饿、睡眠不够、睡姿不舒服、受到惊吓、外界因素(宝宝尿布上有大小便、环境太冷或太热、衣被包裹太紧、蚊子叮咬)等原因后,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当需要到医院就诊时,应该向医生提供一些宝宝的记录。
宝宝出现哭闹的时间?持续多长时间?宝宝哭闹前、中、后有哪些表现?安抚宝宝的时候你做过哪些行为?有没有效果?宝宝吃了什么食物?多久吃一次?一次吃多少?体重增长情况怎么样?宝宝最近的大便情况,大便是什么颜色、什么气味的,大便中有没有血或者黏 液,每天多少次、每次量多不多,宝宝有没有呕吐的情况,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生理性哭闹,宝妈也要给予适当的关注,及时、合理地满足宝宝的需求。宝宝的正常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会导致其长大后缺乏安全感、冷漠、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后果。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