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成芹
儿童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有效提高儿童对特定疾病的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然而,疫苗接种并非一劳永逸,接种后的护理同样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童接种疫苗后的注意事项,帮助家长更好地照顾孩子,确保接种的安全与效果。
一、接种后的就地观察
儿童在接种疫苗后,首要任务是进行就地观察。一般情况下,孩子在接种地点需要观察30分钟,这是为了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过敏反应通常在接种后短时间内发生,如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晕厥等症状,一旦出现,应立即就医。就地观察可以有效避免严重过敏反应带来的风险。
二、饮食与营养
接种疫苗后,儿童的饮食也需要特别注意。首先,家长应避免给孩子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火锅、小龙虾、烧烤等,这些食物可能加重身体的不适感,影响恢复过程。此外,海鲜、坚果类等容易过敏的食物也应避免食用,以免引发过敏反应,混淆判断。建议家长在接种后的一段时间内,给孩子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蔬菜等。同时,要确保孩子摄入足够的营养,增强抵抗力,促进身体恢复。多喝水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新陈代谢和毒素排出。
三、局部护理与清洁
接种疫苗后,孩子的注射部位会留下一个微小的针眼,这个部位需要特别注意护理。家长应保持注射部位的干燥和清洁以及避免抓挠,避免水或其他污染物接触,以防感染。一般来说,接种后24小时内,最好不要给孩子洗澡,尤其是不要用力搓洗接种部位。如果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或硬结,这是正常的局部反应,通常在几天内会自行消失。如果红肿范围较大,或有脓液流出,应及时就医处理。
四、避免剧烈运动
接种疫苗后,孩子的身体处于比较虚弱的状态,此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不仅可能加重身体负担,还可能使注射部位的症状加重。此外,剧烈运动后容易出汗,汗液可能污染注射部位,增加感染风险。因此,建议孩子在接种后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剧烈活动。可以进行一些轻度的活动,如散步、慢跑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五、居家密切观察
接种疫苗后,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全身反应,如乏力、肌肉疼痛、头痛、轻微发热等。这些都是正常的免疫反应,通常在短时间内会自行缓解。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如果不适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高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此外,家长还需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如哭闹、易怒等,这可能与身体不适有关。此时,家长应多给予安抚和关心,帮助孩子缓解紧张情绪。
六、特殊情况的注意事项
如果孩子属于过敏体质,在接种疫苗前应详细告知医生,由医生评估是否适合接种,避免对疫苗成分过敏导致不良反应。同时,当孩子处于发烧、腹泻、肺炎等疾病的急性期,或接种部位存在严重皮炎、湿疹等局部感染时,应暂缓接种,以免加重病情。对于患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结核病及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等慢性疾病的儿童,接种前需咨询医生意见。此外,若孩子未按时接种疫苗,家长应关注接种时间表,确保按时完成疫苗接种。
七、常见疫苗接种后的反应
儿童接种疫苗后,常见反应包括局部红肿、疼痛或硬结,以及全身乏力、肌肉疼痛、头痛等不适感,这些都是正常的免疫反应,通常在短期内自行缓解。少数孩子可能会出现发热现象,一般不超过38.5℃,可采取物理降温并注意休息与饮水。此外,部分孩子接种后情绪波动,如哭闹、易怒,需家长耐心安抚。
八、结论
儿童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但接种后的护理同样重要。家长应了解并掌握接种疫苗后的注意事项,包括就地观察、饮食与营养、局部护理与清洁、避免剧烈运动、居家密切观察以及特殊情况的注意事项。同时,要正确认识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护理和观察。通过科学、合理的接种和护理,可以有效提高儿童的免疫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成都市锦江区成龙路锦城逸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