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一帆
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影像学检查以其无创、直观、精准的特点,成为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工具。然而,每当提及X线、CT等带有辐射的检查项目时,不少患者和家属心中总会涌起一丝担忧。那么,影像学检查中的辐射到底有多少?我们又该如何科学认知并合理应对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辐射,并非洪水猛兽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影像学检查都会产生辐射。简单来说,X线摄片和CT检查由于依赖X线的穿透性、感光作用和荧光作用,会产生“电离辐射”,因此具有一定的辐射性。而超声检查和MRI(磁共振成像)则完全不同,它们不依赖电离辐射,而是通过声波和磁场来成像,因此对患者是安全的,没有辐射风险。
二、辐射,如空气般无处不在
辐射,这个听起来有些让人紧张的词,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石头、泥土、建筑材料甚至宇宙射线都在不断地释放着辐射。这些自然界的辐射被称为“本底辐射”,是每个人无法避免的。据统计,每个人每年从自然环境中接受的辐射量为2~3mSv(毫希沃特),而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辐射暴露的主要来源。
三、辐射剂量的科学衡量
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医学上采用了豪希沃特(mSv)作为辐射剂量的度量单位。科学研究表明,只有当人体接受的辐射剂量达到100mSv以上时,患癌的风险才会明显增加。相比之下,我们每年从自然环境中接受的辐射量远远低于这个阈值,因此不必过分担忧。
具体到医学影像检查,一次胸部正位X线摄影(胸片)的辐射剂量仅为0.02mSv,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几天甚至几周的本底辐射量。而医疗辐射的整体水平也都被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四、医疗辐射的风险与收益
虽然医疗辐射确实存在,但其风险是极低的。以X线检查为例,一次检查的辐射剂量相当于乘坐飞机飞行2万千米(约16小时)所接受的辐射量。而CT检查虽然辐射剂量相对较高,但根据不同的检查部位,其辐射量也在安全范围内。比如,一次胸部CT检查相当于接受了半年的大自然辐射剂量,这样的剂量对于诊断疾病来说是必要的,而且风险可控。
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医疗辐射的风险与收益是并存的。为了及时找出危害身体
的因素,及早发现病变并对症治疗,有时候进行影像学检查是必要的。同时,现代医学影像科仪器设备的防护性能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已经降到最低。
五、患者如何减少放射危害?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受检查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减少放射危害。
去除金属物品:尽量除去可能影响检查的衣服、饰物等金属物品,以减少对成像质量的干扰和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配合医生摆好体位:按照医生的要求摆好适合检查的体位,以获得最佳图像质量。
控制呼吸:在进行胸腹部检查时,按医生的吩咐控制好呼吸,以免拍片时影像模糊。
减少重复检查:尽量向医生说明病情,增强检查的目的性,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次数。
做好检查前准备:按照预约单说明做好各项检查前准备,尤其是饮食控制和肠道准备等。
六、如何加强个人防护?
除了上述措施,患者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个人防护。
遵循医师指导:按医师要求做好检查准
备并积极配合,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
避免围观:在其他患者进行检查时,无关人员不要围观,以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及时离开检查场所:检查结束后要及时离开检查场所,避免长时间地停留在辐射源附近。
合理选择检查方式:在身体状况许可的前提下尽量不利用床边检查等辐射较大的检查方式。
特殊人群注意:婴幼儿、孕妇(尤其在怀孕初期三个月内)在接受X线检查时必须慎重,并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防护。
七、结语
辐射,这个看似神秘而可怕的概念,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然而,只要我们正确认识与对待辐射,不畏惧也不恐慌,权衡其利与弊,恰当地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就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医学影像学检查作为现代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辐射风险是可控的、安全的。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面对辐射问题,共同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