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盛小乐
痛风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导致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能力降低所导致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血液中的尿酸含量过高,使得尿酸在关节处形成结晶,导致关节发生异常的炎症性病变。X线、CT、MRI及超声均可用来检查痛风性关节炎。但是X线、CT对肌腱及软组织的显示不满意,不能早期诊断痛风性关节炎;MRI因检查费用昂贵不易普及。而高频超声有很高的分辨率,可清晰显示沉积在关节内及周围软组织中的尿酸盐结晶、痛风石及继发的滑膜炎和骨侵蚀等改变,且操作方便、无辐射、相对价廉,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痛风性关节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一、痛风性关节炎的超声表现
1.关节腔积液、滑膜炎
受累关节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关节腔积液及滑膜增生,积液内有时可见漂浮的点状强回声。以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也可累及膝、踝、腕、肘等关节。
2.软骨表面尿酸盐结晶沉积
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软骨表面,超声
表现为关节软骨表面线样强回声,与软骨下方骨表面强回声线相平行,似两条平行的铁轨,故名“双轨征”,是痛风的特异性超声表现。常见部位有股骨髁、距骨、跖骨头、掌骨头、肱骨头等。
3.痛风石
痛风石是尿酸盐结晶在关节内、关节周围及皮下组织形成沉淀,并产生慢性异物反应后,表面被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包围所形成的异物结节。常出现在受累关节内、关节周围、皮下组织等部位。超声表现为高、低混杂回声,密度不均的团块影,伴或不伴有多普勒血流信号。痛风石的出现是病程进入慢性期的标志。痛风石也是痛风性关节炎的特异性超声表现。
4.骨侵蚀
骨侵蚀是指关节腔内或关节腔外两个垂直平面上的骨皮质不连续。骨侵蚀的边缘往往不规则,基底也不清晰,超声上骨表面常呈虫蚀样改变。其中包含以下4种超声表现。
双轨征:关节透明软骨表面异常的高回声带,与声波角度无关,规则或不规则,连续或间断,能与软骨界面征鉴别。
痛风石:与位置无关(可位于关节内、关节外或肌腱内),环形、不均质的高回声和(或)低回声聚集物,伴或不伴后方声影、
周围可以有小的无回声晕环绕。
聚集体:与位置无关(可以位于关节或肌腱内)异质性的高回声灶,即使增益最小化或声波角度改变仍然保持高反射性,有时伴后方声影。
侵蚀:关节内和(或)关节外骨表面连续性的中断,需经2个垂直平面证实。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阳性率最高的病变是滑膜炎,还可伴随骨侵蚀、关节腔积液等非特征性改变。反复发作后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软骨表面、关节内或周围组织,此时超声可发现双轨征和(或)痛风石。双轨征和痛风石是痛风性关节炎的特异性超声表现,二者均与病程呈正相关。对于痛风性关节炎,高频超声是一项便捷、无创、特异的优选检查。超声的能量多普勒功能还可用于观察滑膜炎的血流情况,通过局部血流的多少了解炎症的程度并监测治疗的效果。不仅如此,还可借助超声来引导穿刺和药物注射,从而将痛风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目前,超声越来越成为医生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被认为是风湿科医生诊断的另一只眼睛。痛风性关节炎是常见病症,但因该病发作会使患者痛不欲生,为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还需积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作者单位:洛阳伊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