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其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写了大量科学文艺和科普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欢迎。主要作品收录于《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上、下集)》、《高士其全集》中。
高士其(1905年11月1日-1988年12月9日),原名高仕錤,祖籍福建福州人,中国生物学家、化学家、科普作家、诗人、教育家。
1918年高士其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毕业,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化学系。1926年,转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和细菌系,1927年毕业,入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读医学博士课程。1928年在实验时受甲型脑炎病毒感染,留下后遗症,导致1939年全身瘫痪。
1930年,高士其回国,被聘为南京中央医院检验科主任,1931年辞职。同年,发表处女作英文诗《圣诞节的月亮》。
在上海,高士其开始接触进步的文化思想界人士。几年时间,他写下了近100篇科普作品和论文。 1949年,高士其从香港回到北京,主要从事科学普及和少年儿童读物的创作。
高士其曾任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顾问,曾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名誉会长。
清华七年,品学兼优
1905年11月1日,高士其出生于福州一个书香之家。祖父、父亲均善诗文,母亲亦写一手好字。高士其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1918年高士其小学毕业,考取清华学校。由于复试成绩优异,他进清华后直接插入中等科二年级。在校期间,他刻苦读书,先后获得“英语优等奖章”“国语优等奖章”“化学优等奖章” “博物优等奖章”等荣誉,并以全优的成绩毕业。
1919年爆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高士其积极投身其中,参加写标语、印发传单、上街游行等活动,“科学救国”的理想也在他心中扎根。
克服残疾,坚持完成学业
高士其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读书(1926年)
1925年,高士其清华毕业后留美,直接入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三年级,一年后转入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及细菌学系四年级。1927年毕业,获得化学系与细菌学学士学位,同年转入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专攻细菌学。
正当他孜孜求学时,不幸的事发生了。在一次实验中,一个装有脑炎病毒的瓶子突然破裂,病毒通过左耳耳膜进入高士其的小脑,破坏小脑的中枢运动神经,造成终身无法治愈的残疾。每当疾病发作时,他眼球上翻,脖颈僵直,手足颤抖,痛苦异常,左耳也逐渐失聪。美国的医生建议他回国休养,他却说:我学业未成,怎见祖国父老。他忍受着疾病的痛苦煎熬,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读完了医学博士课程,1930年在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毕业后回国。
不为名利,踏上科普创作路
1935年,李公仆在上海创办《读书生活》半月刊,高士其在杂志社认识了青年哲学家艾思奇,他开始深入思考中国社会落后贫穷的根源。在李公仆、艾思奇的热情鼓励下,高士其开始用自己僵直、颤抖的手,从事科普作品创作。他的第一篇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发表在《读书生活》半月刊第二卷第二期上,并第一次将原名“高仕錤”改为“高士其”,宣告:“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从此,高士其以全新的姿态,加入当时还是刚刚开始起步的科普创作行列,成为中国第一批科普作家之一,并为此奉献了一生。
追求进步,一生献身科普
高士其心系国家命运,在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他参加了上海学生声援北平“一二·九”运动的爱国示威游行;1936年10月12日,参加了上海人民公祭鲁迅的大会;1936年11月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七君子事件”,他不畏白色恐怖,积极参加援救斗争。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关头,高士其拖着近乎瘫痪的病体,从上海出发辗转千余里,走了三个多月到达延安,是最早到达延安的科学家之一。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亲切地称赞他为“中国红色的科学家”。在陕北公学,高士其与其他同志共同发起组织“国防科学社”,举行“自然辩证法座谈会”“革命医学座谈会”“细菌学讨论会”等,还经常参加边区文协组织的诗歌朗诵会等活动。1939年1月,他向党中央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三个月后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新中国成立后,高士其以高昂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科普工作中去,创作了一大批深受读者喜爱的科普小品、科学诗。晚年的高士其更加勤奋工作,为科普工作献计献策,为培养、扩大科普队伍尽职尽责,冰心、林巧稚称赞他“有一颗儿童的心和惊人的毅力”。1988年12月19日,他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
延伸阅读:
高士其的科普创作经历
1931年开始发表科学文艺作品。
1935年与人合著出版了科学小品集《我们的抗敌英雄》。
1949年从香港到北京,其后主要进行科学文艺创作。
1949~1965年,创作了大量的科学小品、论文及诗歌。他的科学小品,被认为擅长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深奥的科学道理,他的著作题材广泛,含有丰富的趣味和丰富的知识。同时他的科学诗歌也被认为擅长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科学道理。
主要作品
《我们的抗敌英雄》,科学小品集,1935年出版,与人合著。
《揭穿小人国的秘密 》
《我们的土壤妈妈》
《细菌世界探险记》
《生命的起源》
《太阳的工作》
《时间伯伯》
《高士其科学小品甲集》
《土壤世界》
《科学诗》
《你们知道我是谁 》
《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
《高士其谈科普创作》
高士其科普奖
高士其的科普创作,有两个高潮。从1935年到1937年是他创作历程中最辉煌的青年时期。在这两年里,他先后在《读书生活》、《通俗文化》等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科学小品,结集出版了《我们的抗敌英雄》、《抗战与防疫》等科学小品集,并在《中学生》月刊完成长篇连载《菌儿自传》,这些作品普及微生物学、细菌学以及防止细菌、病毒所引起的疾病等方面的知识。
1949~1965年是高士其科普创作的黄金时代。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祖国面貌日新月异,他广泛深入接触社会生活,坐着轮椅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这期间他共创作了六七十万字的科学小品和科普文章,创作了两千多行科学诗;先后出版《我的土壤妈妈》等20余本科学小品集和科学诗集《科学诗》。其中《我们的土壤妈妈》荣获1954年全国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为表彰高士其对中国科普事业的卓越贡献,1995年国家设立“高士其科普奖”作为中国科普界的最高奖之一。1999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由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704号的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